情緒的、感性的思想並不是愛。
思想總是否定愛。
思想建立於記憶之上,而愛並不是記憶。
當你想著你愛的某個人時,那種思想並不是愛。
你也許回憶起某個朋友的習慣、做事的習性,
並且想起你與這個人之間的愉快的或不愉快的事件,
但是思想喚起的那個畫面並不是愛。
思想的本性是分離的。
時間與空間的感覺、分離與哀傷的感覺,都是由思想的過程產生的,
唯有思想過程停止的時候,愛才會存在。
思想無可避免的會產生擁有的感覺,
那種擁有在有意無意之間會培養出嫉妒。
顯然的,有嫉妒在的地方,愛是不存在的。
然而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嫉妒是一種愛的指標。
嫉妒是思想的結果,它是思想的情緒性回應。
當佔有與被佔有的感覺被阻擋時,產生了許多的空虛而使得羨慕取代了愛。
正是因為思想在扮演著愛的角色,因此產生了所有的混亂與哀傷。
如果你沒有想著另外一個人,你會說你並不愛那個人。
但是當你想著那個人的時候,那是愛嗎?
如果你並沒有想著你認為你愛的朋友,你會很恐懼,不是嗎?
如果你沒有想著你死去的朋友,你會將自己視為不忠實的、沒有愛的。
你會將這種狀態視為麻木不仁的、漠不關心的,
所以你會開始想著那個人,你會擁有實際的或在頭腦中的照片或影像;
但是如此這般的用頭腦的東西來填滿你的心,就是不留空間給愛。
當你與朋友在一起時,你不會想到他;
只有在他不在時,思想才會重新創造已逝去的景象或經驗。
這種過去的重演被人們稱為愛。
所以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愛就是死亡,愛就是對生命的否定;
我們與過去一起生活,我們與已死去的東西一起生活,因此我們自己也是死的,
──雖然我們稱之為愛。
思想的過程永遠是否定愛的。
有情緒性障礙的是思想,而不是愛。
思想才是愛的最大阻礙。
思想創造出事情本來如何和應該如何之間的區分,而道德就是建立於這種區分之上;
但是不論道德或不道德的人都不了解愛。
道德是由頭腦創造出來的,它是為了維持社會的人際關係,
它並不是愛,而是一種像水泥一般的鞏固過程。
思想並不會導致愛,思想並不會培養愛;
因為愛無法像庭院中的植物一般的被培養出來。
培養愛的那個慾望是思想的行為。
如果你非常警覺,你就會看得出來思想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
顯然的,思想有它的地位,但是和愛絕對無關。
和思想有關的事可以被思想了解,
但是和思想無關的事無法被頭腦了解。
你會問,那麼愛是什麼?
愛是一種思想不存在的狀態;
但是對愛下定義是一種思想的過程,所以它並不是愛。
我們必須了解思想本身,而不是試著去用思想來捕捉愛。
否定思想並不會帶來愛。
唯有在完全了解思想的深層意義時,才有可能由思想中解脫;
要達到這一點,需要深刻的自我了解,而不是徒勞無功的、膚淺的主張。
揭露思想作用方式的,
是靜心而不是重覆,
是覺知而不是下定義。
若不察覺與體驗思想的方式,愛就無法存在。
--- 克里希那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