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當你深入愛之中,同時自我也墜入愛中——
某些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只會在你拋棄自我之後才能獲得——
當你真的深深的愛過,會有一種新的整合在你內在升起。
愛會做兩件事:
首先,它拿掉你的自我,然後使你歸於中心。
愛是一項偉大的練金術。
有三種愛。
我稱它們愛之一,愛之二,愛之三。
第一種愛是以客體為目標的愛;有一個愛的目標。
你看到一位美女,非常優雅,身材姣好。
你興奮不已,你認為你愛上她了。
愛會出現是因為這個女人很美,因為她動人,因為她一切都很好。
這個目標身上有某些東西激起你內在的愛。
你不真的是它的主人;這個愛來自外在。
可能你不是個非常充滿愛的人,可能你並沒有愛的品質,可能你沒有愛的祝福,
但因為這個女人太美了,所以你以為你內在的愛出現了。
那是以客體為目標的愛。
這是平庸的愛,是人們熟知的愛。
是慾望的愛。
要如何佔有這個美麗的目標?如何利用這個美麗的目標?如何讓它成為你的?
但是記住,如果這個女人很美,她的美麗不會只是針對你,她對很多人而言都美麗的。
所以會有很多人愛上她,然後就會有強烈的嫉妒、競爭以及種種醜陋的行為進入你的愛;
進入你所謂的愛裡面。
有一個故事,目拉那斯魯丁娶了一個很醜的女人,沒有比她更醜的人了。
他的朋友很不解地問目拉:「你有錢,你有聲望,
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美女,但你為什麼選了一個這麼醜的女人呢?」
他說:「這是有原因的。這樣我就不用被嫉妒折磨。這個女人會永遠忠於我。
我相信沒有人會愛上她。事實上,連我也不會愛上她。不可能的。所以我知道沒有人會愛她。」
正統回教的傳統是,太太必須用面紗把臉遮起來;她不能讓每個人看到她的臉。
新娘必須問她的先生:「我可以讓誰看到我的臉,誰不能看?」
所以當這個女人問那斯魯丁:「我可以讓誰看到我的臉,誰不能看?」
他說:「妳可以給所有的人看,除了我之外!」
如果你愛上美女或俊男,你就是在自找麻煩。
你會開始嫉妒、受折磨,總會發生一些事。
你在自找麻煩。你會開始想佔有這個人,你要確保一切都不能出錯或不能脫離你的掌控。
你會開始摧毀這個女人或男人。
你限制他們的自由。
你會從各個層面侵佔這個人,試圖關閉所有的門。
好,這個女人之所以美,是因為她是自由的。
自由是美麗的一個要素,
當你看見一隻鳥兒在天空展翅飛翔,牠是那麼美麗、自由;
但如果你看到同樣一隻鳥在鳥籠裡,就完全不同了。
在空中展翅飛翔的鳥兒有牠自己的美;牠充滿活力,牠是自由的;
整個天空都是牠的。
同一隻鳥在鳥籠裡就很醜陋──自由不見了,天空消失了;
翅膀現在對牠而言不再有意義,反而是一種負擔。
那是過去留下來的痛苦──牠現在已經不再是同一隻鳥了。
當你愛上這個女人的時候,她是自由的;你愛上的是自由。
當你把她帶回家之後,你摧毀了所有自由的可能性,
──你在破壞的當下也摧毀了美麗。
然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你一點也不愛她,因為她不再美麗了。
每一次都是如此,於是你又開始尋找另一個女人,卻不看看到你發生了什麼事;
你不去看這種機械式的機制,不去看你是如何毀了這個女人的美麗。
這就是第一種愛,愛之一。
小心,它沒有什麼價值,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不覺知,你會一直困在愛之一的階段。
愛之二是:客體對象並不重要,你的主體才是重要的。
你充滿愛,所以你把你的愛給予某人。
愛是你的品質,不是以客體為目標;
主體洋溢著愛的品質,這整個人充滿了愛;
──甚至你就算是一個人,也充滿著愛。
愛,是你這個人的一種氣息。
當你墜入愛河,第二種形式的愛會比第一種愛更喜悅。
你會知道——因為這個愛會知道——如何給對方自由。
愛意味著給予你愛的人一切的美麗。
自由是最美的,它是人類意識中最珍貴的;你怎麼可能拿走它?
如果你真的愛一個女人或男人,你送給他的第一份禮物會是自由。
你怎麼可能拿走它?
你們不是敵人,你們是朋友。
第二種愛不會違反自由,不會佔有。
你不會太擔心別人也欣賞你的女人或男人。
事實上,你會很高興別人也欣賞你的女人或男人,那表示你選擇了一個別人也想要的人。
他們的慾望證明你選到了鑽石,選到有價值、有內涵的人。
你不會嫉妒。
每當你看到有人帶著愛意看著你的女人或男人,你會再度感到興奮。
透過他們的眼神,你會再度愛上你的女人或男人。
第二種愛比較像是友誼而不是慾望,它會更豐富你的靈魂。
這第二種愛還有一點不同。
第一種愛,是以客體為目標,會有很多愛人圍繞在這個客體的周遭,所以你會有恐懼。
第二種愛不會有恐懼,你能夠自由給予你的愛,
不只給你愛的人,你也能夠自由將你的愛給予其他人。
第一種愛,客體只有一個,但會有很多人的愛流向這個客體。
第二種愛,主體只有一個,但這個主體的愛會流向許多方向,用許多方式將愛給予更多人,
因為你給的愛越多,愛就越成長。
如果你只愛一個人,你的愛不會太豐富;
但如果你愛兩個人,那是兩倍的豐富;
如果你愛很多人,或者你能夠愛整個人類,甚至愛動物界、愛樹木、愛植物界——那麼你的愛會繼續成長。
當你的愛成長,你也成長、擴展。
這是意識真正的擴展。
毒品只能給你一個擴展的虛假概念;
愛是最極致的毒品,它讓你對愛的擴展有真正的了解。
史懷哲談過關於「尊重生命」的主題,他強調所有的生命都應該被愛。
印度的馬哈維雅說過相同的話,提出不殺生、非暴力、愛眾生的論點。
但還有一種比史懷哲或馬哈維雅更進一步的可能:你也可以尊重物品。
那是最終極的愛。
你不只愛生命,你愛所有存在的一切。
你愛椅子、鞋子、進出房子的門、放食物的盤子。
你愛物品,因為它們也是一種存在。
當你來到這個點上,你會愛整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愛變成是無條件的愛。
它變成祈禱,變成一種靜心。
如果你活在沒有愛的日子裡,那麼,第一種愛比沒有愛要好。
但第二種愛比第一種愛更好,少一點擔憂、少一點苦惱、少一點混亂、衝突、侵略或暴力。
第二種愛比第一種愛有更多的愛、更純淨。
第一種愛的慾望太強烈,它會攪亂整個遊戲;
但就算是第二種愛,也還不是最後的愛。
還有第三種愛——客體與主體都消失了。
第一種型態的愛,客體是重要的;
第二種愛,主體是重要的;
第三種愛是超然。
既不是客體也不是主體,你不會分割實相:客體、主體、知者、被知者,愛人、被愛的人。
所有的區別都消失了。
——你就是愛。
在第二種型態的愛中,你還是一個愛人。
當你是一個愛人,仍會有某些邊界、分野環繞在你的周圍。
第三種愛,所有的邊界都消失了——只有愛,而你不在。
這就是愛之三,耶穌說的「神即是愛」的意思。
如果你誤解了第一種愛,就永遠無法正確的理解耶穌的真義。
它甚至不是第二種,而是第三種。
神即是愛。
它就是愛。
它不是你去愛,它也不是一個動作,它是你最終的品質。
並不是早上你充滿愛,到了下午愛就消失了——你就是愛,它是你的狀態。
你已經回到家。
你已經成為愛。
現在沒有任何區別。
所有的二元都消失了。
第一種愛是「吾它(我與它)」——對方被當作一件物品。
那就是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說的:「吾它(我與它)」。
對方就像是你佔有的一件物品。
「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在佔有中你扼殺了對方的心靈。
第二種愛,馬丁‧布伯稱為:「吾汝(我與你)」——對方是一個人。
你尊重對方。
你怎麼可能佔有你尊重的人呢?
馬丁‧布伯停留在第二階段;他不了解第三種愛。
他達到「吾汝」,那是「吾它」到「吾汝」偉大的一步。
但遠比不上從「吾汝」到非二元、合一,
那裡只有愛存在。
就連「吾汝」都還有一點引起緊張的現象。
你跟你愛的人仍然是分離的,所有分離都會帶來痛苦。
除非你與你心愛的人完全合而為一,否則就一定會有某種痛苦潛伏在一旁。
第一種愛的痛苦很清楚,第二種愛的痛苦就不是很清楚;
第一種很接近,第二種不是很接近;
它很遙遠,但它在那裡。
第三種就不再有了。
所以,我要你學習更多的愛。
從第一走到第二,同時在你的意識中記得第三種才是終點。
第二種愛重點在你自己本身。
你愛──盡可能愛很多人。
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看:
你愛某人如愛你的太太、
你愛某人如愛你的朋友、
你愛某人如愛你的女兒、
你愛某人如愛你的姊妹、
你愛某人如愛你的母親……
你也可能和很多人分享同一種愛。
所以,首先到達第二種愛。
而第三種愛,你就是愛。
接下來,你可以一直不斷的愛,它是沒有盡頭的……
--- 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