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悟總是突然的,不會循序漸進地達到,

因為所有循序漸進的事都屬於頭腦,而開悟並不是頭腦的,


所有的層次都屬於頭腦,而開悟是超越它的,因此你不可能逐步地開悟,

你只有一下子跳進去,你不可能一步一步地上臺階,那兒沒有臺階。


開悟就像一個深淵,你或是跳、或是不跳。

你不可能部分地開悟,零零碎碎地開悟,它是一個整體——

或者你是在它的裡面,或者你是在它的外面,只是沒有逐漸地進步。


記住這最基本的事之一:

開悟的發生不是零零碎碎的,是完全的,整體的,

它是一個整體的發生,那便是頭腦始終不能理解的緣由,

 

頭腦能理解任何可以被劃分的事,

頭腦能理解任何通過一步步達到的事,

因為頭腦就是分析、劃分、零碎,

頭腦能理解部分,整體總會逃開它。

所以,如果你聽任頭腦的話,那麼你將永遠不能達成。


那就是所發生的:學習了很多很多年,但什麼也沒有發生。

頭腦能夠學習"關於"~神、開悟、終極.....

它能夠假裝已經理解了所有的事。

但神不是你所理解的某些東西,即使你知道關於神的一切,你也不認識它。

認識不是"關於"(about),

每當你說 「關於」時,那麼你是處在外部,

你可以一圈圈地繞圈子,但是你沒有進入圈子。


當有人說:「我知道神(I know about God)。 」

其實他是在說他不知道任何事情,

因為你怎樣會知道任何有關神的事呢?

神是中心,不是外圍。

你能知道事物,但你不能知道意識——因為事物是沒有中心的,它只是外圍,

它沒有自己,在裡面沒有一個中心,事物只是外在,你能夠知道它。


科學是知識,這「科學 」一詞的意思就是知識——外圍的知識。

知識是與中心的存在無關,

當你以為中心是通過外圍來達到的話,那麼你錯過了它。

 

你必須"成為"它,

那是知道它的唯一方法。

關於神我們無法知道,你必須成為神。

在此具有存在才是真知。

對終極而言,「有關」和「關於」意味著錯過,再錯過,

你必須進入和成為它。


那就是為什麼耶穌說:「上帝就像愛」——不是在愛,而只是像愛。

你並不能夠知道任何有關愛的事,或者你能嗎?

你能夠學習再學習,你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學者,但是你並沒有觸及到,你並沒有穿透到。

只有當你成為一個愛人時,愛才能夠被瞭解。


不僅如此:只有當你變成了愛,愛才能被領悟,

甚至連愛人都消失了,因為愛人也是屬於外在的。

在愛中的兩個人是缺席的,他們不在那兒,唯有愛存在,愛的韻律存在。

那兒或許是韻律的兩極,但他們不在那兒,

一些超越的東西已經進入了存在,他們已經消失了。


當你空靈時,愛即存在;

當你充滿時,知識便存在。

知識屬於自我,而自我從來不能穿透中心,它是外圍。

外圍只能知道外圍。


你無法通過自我來瞭解某些中心的事。

自我能夠學習,自我能夠使你成為一個偉大的學者,或許是一個宗教學者,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你可以知道所有的《吠陀經》、所有的奧義書、所有的《聖經》和《可蘭經》,但你仍然一無所知——

因為它不是來自外部的知識,只有當你進入它,以及當你成為它的時候才會知道它。

 

你或許已經學習了好幾輩子,你一直在不斷地轉圈,

但當有人轉了一圈時,一個非常偉大的幻象被製造出來了:

你感到你正在進步,你總是感到你正在前進……

但仍然沒有走到任何地方,因為你正在轉圈,你不斷地重複著,

那就是為什麼印度教將這個世界稱作輪迴。

輪迴的意思就是輪子,是圓圈。

你向前,向前,再向前,但從來不會到達任何地方,然而你總是感覺你正在到達,

「現在我更接近目標了,因為我走了那麼多的路。」

你繞個大圈子試試看,你從來不能看出它是一個圓,因為你只知道部分的它,

所以它總是一條路、一種方法,這就是在你許多輩子裡所發生的。


你學習,再學習,但仍沒能開悟——

不是因為開悟是困難的,只是因為當你學習開悟時,你便錯過了它,你誤入了歧途。

這就好像某個人試圖通過牆壁走進房間,

不是進入這房間是困難的,而是你必須通過門進入房間。

如果你試圖通過牆壁進入的話,這看起來是困難的,而且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是不對的,這是你誤入了歧途。

許許多多的人,無論何時當他們開始旅程,便開始去研究、學習,

去經過知識、信息、哲學、系統、理論,

他們從 「關於」出發,於是他們即是在敲那面牆壁。


耶穌說:「去敲門,而那門一定會向你打開。」但是請記住,那是一扇門……

不要繼續去敲牆壁,否則,沒有門會向你打開。

而事實上,當你敲門時,當你真正接近門時,你將會發現門總是開著的,

它總是已經在等著你了。

一扇門就是一種等待,一扇門就是一種歡迎,一扇門就是一種款待,

它已經在等著你了,而你卻在敲牆壁。


什麼是牆壁?

當你開始經過知識,而不是經過存在,你便是正在敲著牆壁。


變成,成為(become,be)!

不要去收集信息,

如果你要知道愛,那麼就成為一個愛人;

如果你要知道神,那麼就靜心;

如果你想進入無限,那麼就祈禱。


只要成為!

不要知道關於祈禱,不要試圖去積累別人對它所說的。

學習將無濟於事,相反,解除學習會有幫助。

拋棄所有你知道的。那麼你才會明白,

拋棄所有的信息和所有經典,忘掉所有《聖經》和《吉它經》,

它們是障礙,它們是牆壁,

如果繼續敲那堵牆壁——那麼門將永遠不會打開,因為那兒沒有門,

而人們正在敲著《吠陀經》,敲著《聖經》,但沒有門會打開,

他們繼續學習,再學習,然而他們正在繼續錯過。

 

什麼是開悟呢?


就是變得能覺知到你是誰。


這與外在世界無關,與別人所說的無關,別人說什麼是毫不相干的,你就在那兒!

為什麼要去求教《聖經》和《吉它經》呢?

閉上你的眼睛,你就在你無限的榮耀中,

閉上眼睛,門便是打開著的,因為你就在那兒,你不需要請教任何人,


你請教……那你就將錯過。


這種請教表示你以為你正處在另外某個地方,

這種請教表示你要找一張地圖,而對內在世界而言,是沒有地圖的,

不需要,因為你不是向著未知的目標前進。


事實上,你一點也沒有前進,你就在那兒,你就是終點;

你不是尋求者,你是開悟者。

因為,什麼叫開悟呢?

一種狀態——當你在外在尋求——不是開悟的;

另一種狀態——當你在內在尋求——是開悟的。

所以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焦點的不同,如果你聚焦點在外在,你便不是開悟的;

如果你聚焦點在內在,你便是開悟的,因為唯一的問題是在於一種轉向。


基督教有一個詞「變換」(conversion)很美,但他們將它用作一種令人可怕的方式,

變換不是意味著將一個印度教徒變成一個基督教徒,

或者將一個基督教徒變成一個印度教徒;

變換的意思是一種轉向,變換的意思是一種源泉的轉變,轉向內在,於是你便改變了。


你的意識有兩種流動的方向:向外或者向內。

這是你的意識兩種可能的流向,

向外,它能流過許許多多輩子——它將永遠達不到終點,

因為這個終點是源泉,終點不是在前面,它是在後面,終點不是你將要去到達的地方,

終點總是在你已經離開的地方,源泉就是終點,這必須非常深入地去理解,

如果你能回到你開始的最初的那個點,那麼你到達終點了。

 

開悟就是去到那個源泉,而那個源泉就在你裡面,


生命在那兒流動著,震顫著,不停地撞擊著內在的你,為什麼要去請教別人?


學習意味著請教別人,請教別人,請教關於你自己?

這是最卓越的愚蠢,這是絕頂的荒唐——請教別人,

請教關於你自己,那正是學習的意思:尋求答案,而你正是答案!

 

要記住的另外一件事:你的存在是生命,而經典是沒有生命的,

經典必然是死的,經典是屍體,而你向死人請教你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


克裡希那對此不會有太大的幫助,耶穌也是——

除非你成為克裡希那和耶穌,死人不能回答生命。

但如果你以為你將發現答案,那麼你將會越來越被答案的重負所累,而答案卻將依然一無所知。

這常常發生在一個正在學習的人身上,一個思想者身上,一個哲學家身上,

他不斷地被他自己的努力所累——從文字到文字再到文字——便迷失了,

而答案仍在那兒,只需要一個向內的轉向。

 

沒有,沒有人會回答你,

不要去找任何人,

到你自己那裡去!


無論何時你到師傅那裡,他所能做的一切是幫你達成你自己,那就是一切。

沒有師傅會給你答案,沒有師傅會給你鑰匙,師傅只能幫助你向內看,那便是一切,

鑰匙就在那兒,寶藏就在那兒,一切都在那兒。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漫遊潛獵客 的頭像
    漫遊潛獵客

    漫遊潛獵客的部落格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