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要去瞭解“如是”(suchness)這個字,

佛陀經常使用這個字,佛陀稱之為“塔沙塔”,它的意思就是“如是”。

整個佛教的靜心就是由生活在這個字裏面、跟這個字生活在一起所組成的。

當靜心非常深入,那個字就消失了,然後你就變成“如是”。


比方說你在生病,“如是”的態度就是接受它,

然後告訴你自己說:“這就是身體的方式”或者,“事情就是如此”。

不要抗爭、不要搏鬥。

比方說你頭痛,那麼你就接受它,

“如是”是事情的本性!

──突然間就會有一個改變,

因為當這個態度介入,那個改變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來。

如果你能夠接受你的頭痛,頭痛就會消失。


試試看,如果你接受一個疾病,它就會開始消失,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呢?

它之所以這樣發生是因為每當你抗爭,你的能量就被分散了?

有一半的能量進入疾病、進入頭痛,而另外一半的能量卻在跟這個頭痛抗爭,

這中間會產生一個裂縫或一個空隙,

事實上這個抗爭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頭痛。


一旦你接受、一旦你不抱怨、一旦你不抗爭,

在你裏面的能量就變成和諧一致的,那個裂縫就被連接起來了,

然後就有很多能量被釋放出來,

因為現在已經沒有衝突,那個能量的釋放本身就變成一種治療的力量。

治療不是來自外在,一切藥物所能夠做的就是幫助身體將它自己的治療力量發揮出來。

一切醫生所能夠做的只是幫助你自己去找出你自己的治療力量。

健康無法從外在強加上去,它是你自己能量的開花。


“如是”這個字被運用得很深,

它對身體的疾病、心理的疾病、以及最終的心靈疾病都能解決,這是一種奧秘的方法。

但是你要從身體開始,因為它是最低的一層。

如果你能夠在身體上成功,那麼你就能夠去嘗試較高層面的東西,

如果你在身體的層面上失敗,那麼你就很難走向較高的層面。


當身體有不對勁的時候,你要放鬆而接受它,

只要在你裏面說——不僅在語言上說 ,還要深深地感覺它——這就是事情的本質。

身體是一個混合物,有很多東西結合在它裏面。

當身體被生下來,它就已經在走向死亡,

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有機體——在它裏面很可能有某種東西會出毛病。


接受它,但是不要跟它認同。

當你接受,你仍然保持在它之上,你仍然保持超越,

而當你跟它抗爭,你就來到了同樣的層面。

接受就是超越,當你接受,你就是站在山上,而身體被留在下面。

你說:“是的,這就是自然,被生下來的東西將會死掉,

如果被生下來的東西必須一死,它們有時候也會生病,不需要過分擔心。”

——就好像它不是發生在你身上,而只是發生在物質的世界。


這就是它的美:當你不抗爭,你就超越了,你就不再處於同樣的層面,

然後這個超越就變成一種治療的力量,突然間身體就開始改變,

同樣的情況也能夠發生在心裏的煩惱、緊張、焦慮、和痛苦之中。


你在擔心一件事情,那個擔心是什麼呢?

你不能夠接受事實,那就是煩惱,就某方面而言,你想要它跟正在發生的不同。

你在擔心,因為你具有一些想要去改變自然的概念。


比方說,你漸漸在變老,因此你開始擔心——你想要永遠保持年輕,這就是煩惱。

你愛一個太太,你依賴她,而她想要離開,或者,跟另外一個男人走,

那麼你就開始擔心,你擔心你將要怎麼辦?

你非常依賴她,你跟她在一起覺得非常安全,當她走掉,你就沒有安全感。


對你而言,她不僅是一個太太,她也是一個母親、一個庇護所,

你可以藏在她裏面來對付整個世界,你可以依賴她,她一定會在,

即使整個世界都反對你,她也不會反對你,她是一個慰藉,

而現在她要離開,你將會變得怎麼樣?

突然間你就陷入了恐慌,你就開始煩惱。


你在說些什麼呢?

籍著你的煩惱,你在說些什麼呢?

你是在說你無法接受這種發生,你是在說事情不應該如此。

你希望它不是這樣,你希望它剛好相反,你希望這個太太永遠永遠都是你的,

然而現在她要離開,但是你又能怎麼樣呢?


當愛消失,你能夠怎麼樣呢?

沒有什麼方法,你無法強迫愛,你無法強迫這個太太跟你在一起。

是的,你可以強迫——每一個人都這樣在做---你可以強迫,

這樣的話,會有一個死的身體在那裏,但是那個活的靈魂已經離開了,

如此一來,那將會是你的一個緊張。


當你面對自然,你無法做什麼。

愛是一種開花,現在那朵花已經凋謝了。

微風曾經吹過你的屋子,現在它已經吹到另外的屋子,

事情就是如此,它們繼續在移動和改變。


一切事物都在流動,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的。

不要期待!

如果你在一個每一樣東西都不永恆的世界裏期待永恆,那麼你將會產生煩惱。

你想要這個愛成為永恆。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是永恆的,所有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都是短暫的,

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這就是“如是”,這就是“塔沙塔”。


所以你知道說現在愛已經消失了,因此它讓你悲傷——好,那麼你就接受悲傷,

你或許會覺得顫抖,那麼你就接受那個顫抖,不要壓抑它,

如果你覺得想哭,那麼你就哭,接受它!

不要強迫它,不要造作,不要假裝你沒有在煩惱,因為那是不會有所幫助的。


如果你在煩惱,那麼你就是在煩惱,

如果你的太太正在離開,那麼她就是正在離開,

如果愛已經不復存在,那麼它就是不復存在,

你無法跟事實抗爭,你必須接受它。


如果你無法接受它,那麼你將會一直處於痛苦之中,

如果你接受它而不要有任何抱怨,不是因為無助而接受,而是因為瞭解而接受,

那麼它就變成“如是”,那麼你就不再煩惱,那麼就不會有問題,

因為問題的產生不是由於事實,而是由於你無法接受它所發生的方式,

你想要事實按照你所想的方式發生。


記住,生命不會遵循你的方式,你必須遵循生命的方式。

看你是要很勉強、很不高興地接受,或是要快快樂樂地遵循,那是你的選擇。

如果你很不高興地遵循它,你將會受苦,

如果你高高興興地遵循它,你將會變成一個佛,你的生命將會變成一個狂喜。


佛陀也必須一死這個事情是不會改變的——但他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死。

他死得非常快樂,就好像沒有死一樣,

他只是消失,因為他說一樣東西被生出來之後就會有死的一天。

生隱含了死,所以那是沒有問題的,你無法對它做什麼。


你可以很痛苦地死,那麼你就錯過了要點,

你就錯過了死亡所能夠給你的美,

你就錯過了最後那個片刻所發生的恩典,

你就錯過了身體和靈魂分開時所產生的發光。

你將會錯過那個,因為你太擔心了,你過分執著於過去和身體,因此你的眼睛就閉起來了。

你看不到那正在發生的,因為你無法接受它,

所以你就閉起你的眼睛,你的整個存在都封閉起來。

你死——你將會死很多次,你將會繼續錯過那個要點。


如果你能夠接受,如果你能夠帶著一顆歡迎的心把門打開,

如果你能夠給予一個溫暖的迎接,那麼死是很美的。

如果你能夠說:“是的,因為我被生下來,所以我就會死,

當那一天來臨時,那個圓圈就變完整了。”

如果你把死亡當成一個貴賓、當成一個受歡迎的貴賓來接受他,那麼那個現象的品質就會立刻改變。

突然間你就變成不朽的:身體在死,但你是不死的。


如此一來,你就能夠看到:只是衣服被拋棄,你並沒有被拋棄,

只有那個覆蓋的東西,只有那個容器被拋棄,內容物並沒有被拋棄。

意識仍然保持明亮——甚至更明亮,

因為在生命當中,它有很多覆蓋在上面,而在死亡當中,它是赤裸裸的。

當意識完全赤裸,它本身就具有一種光輝,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


但是要這樣的話,你必須吸收一種“如是”的態度。

當我說吸收,我是意味著真正的吸收,而不只是心理上的思想,

也不是“如是”的哲學,而是你的整個生活方式都變成“如是”,

你甚至不去想它,只是變得很自然。


你在“如是”當中吃,你在“如是”當中睡,你在“如是”當中呼吸,

你在“如是”當中愛,你在“如是”當中哭泣,它變成了你的生活型態,

你不需要再去煩惱它,你不需要再去思考它,它就是你的方式。

那就是我所說的“吸收”(imbibe)那個字的意思。

你吸收它、消化它,它在你的血液裏面流動,它深入你的骨頭裏面,

它到達了你的每一個心跳,你完全接受。


記住,“接受”並不是很好,因為它具有另外的涵義,

——它之所以具有另外的涵義是因為你的緣故,而不是因為那個字本身的緣故。

因為你只有在你覺得無助的時候才會接受,你的接受總是很勉強,

你的接受總是不夠熱心。

唯有當你無法做任何事的時候,你才接受,

但是在你的內心深處,你仍然在希望說,如果事情不是如此,你將會很高興,

你像一個乞丐在接受,而不是像一個國王在接受,那個差別是非常大的。


如果太太或先生離開,到了最後你會接受它,你能夠怎麼樣呢?

你會又哭又泣,有很多夜晚你都會去沉思和煩惱,然後你會做很多惡夢,

你會因此而受苦……然後要怎麼辦呢?

時間會治療你的創傷,而不是由瞭解來化解你的煩惱。

時間——記住,唯有當你不瞭解,才需要時間,否則痊癒能夠立刻發生。


因為你不瞭解,所以需要時間,

因此漸漸地,六個月、八個月、一年……事情變得越來越模糊,

它們消失在記憶中,有很多灰塵覆蓋在它們上面,

已經隔了一年的空隙,因此你就漸漸忘記。


有時候那個傷痕仍然會隱隱作痛。

有時候一個女人走過馬路,突然間你的記憶被喚醒。

有某種類似性,她走路的樣子—然後你就想到你以前的太太……以及那個傷痕。

然後你又會墜入情網,然後就有更多的灰塵會聚集起來,然後你的記憶就會變淡。

但即使是跟一個新的女人在一起,有時候她的樣子也會引發出你的聯想,

然後你就會想到你以前的太太,有時候她在浴室中唱歌的樣子也會勾起你的回憶。

那個創傷仍然存在,那個創傷仍然活著。


它之所以會隱隱作痛是因為你攜帶著過去。

你攜帶著每一樣東西,那就是為什麼你有那麼多的負荷。

你攜帶著每一樣東西!


以前你是一個小孩,那個小孩仍然存在,你仍然攜帶著它。

以前你是一個年輕人,那個年輕人仍然存在,

而且帶著他所有的創傷、經驗、和愚蠢——他仍然存在。

你攜帶著你的整個過去,一層又一層地,每一樣東西都在那裏,

那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你會退回去。


如果某件事發生,而你覺得很無助,你就開始像小孩子一樣地哭泣,

你在時間的層面回歸到小孩子的時候,當時的情況由你以前的小孩來接管。

小孩子比你更會哭,所以那個小孩就進入了、就接管了,你就開始又哭又泣,

你甚至還會踢東西,就好像小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一樣,小孩子的作法全部都跑出來。


為什麼要攜帶著這麼多的重擔?

因為你從來沒有真正接受任何東西。

聽著:如果你接受一切,它將永遠不會成為一個重擔,那麼你就不會攜帶著創傷。

你接受了那個現象,你不需要從它攜帶什麼東西,你已經脫離了它。

透過接受,你就脫離了它,而透過半無助的接受,你還是會攜帶著它。


記住一件事:

任何不完整的東西都會被頭腦永遠攜帶著,而任何完整的東西就會被它所拋棄。


頭腦傾向於攜帶著不完整的東西,因為它仍然希望說有一天或許會有機會能夠完成它們。

你仍然在等待太太或先生的來臨,你仍然在等待那些已經消逝的日子,

你仍然在等待,你並沒有超越過去。


因為你具有太多過去的負荷,所以你無法生活在現在。

因為有了你的過去,所以你的現在變成一團糟,而你的未來也是一團糟,

因為你的過去將會變得越來越重,因為每一天它都會變得越來越重。


當你真正接受,在那種“如是”的態度之下,你就不會感到勉強,你就不會感到無助,

你只是了解說這就是事情的本質。

比方說,如果我想要走出這個房間,那麼我將會從門走出去,而不是從牆壁走出去,

因為走進牆壁只會打擊到我的頭,那是很愚蠢的。

阻擋就是牆壁的本質,所以你不要試著去穿透它!

而門就是要讓人家經過的,因為門是空的,所以你能夠經過它。


當一個佛接受,他對事情的接受就好像對牆壁和門的接受一樣。

他會經過門,他會說這是唯一的方式。

首先你試著要穿過牆,然後你撞得頭破血流──當然你走不出來,

你被擠碎了,你遭到挫折,你變得很抑鬱,你失敗了 然後你才爬到門邊。

事實上,你本來就可以由門經過,你為什麼要試著去跟牆壁爭鬥呢?


如果你能夠帶著清晰的眼光來看事情,你就不會去做像那樣的事,

你就不會把牆壁當成門來使用。

如果愛消失,它就消失了!

現在它已經變成了一道牆,不要試著去經過它。

現在那個門已經不復存在,那個心已經不復存在,

那個心已經向別人敞開──而你也不是單獨一個人在這裏,其他還有很多人。


那個門已經不再為你敞開,它已經變成了一道牆,不要再去嘗試,不要再用頭去敲它,

這樣做的話,你將會不必要地受傷。

當你變得傷痕累累,當你帶著挫折的心情,那麼當你經過門的時候,你也不會覺得很美。


只要注意看那個事情,如果某件事是自然的,那麼你就不要強加任何不自然的東西在它上面。

選擇門,然後走出它。

你每天都在幹一些愚蠢的事,你每天都在經過牆壁,因此你變得很緊張,

因此你感覺到持續性的混亂,所以痛苦就變成了你的生活,變成了你生活的中心,

然後你就會去要求靜心。


但是為什麼你在一開始的時候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你不按照事情本然的樣子來看它們呢?

為什麼你不去看事實呢?

因為你有了太多的希望,你在絕望中仍然抱著希望,因此你就變得非常無助。


只要看:每當有一個情況發生,不要欲求任何東西,因為欲望將會把你導入歧途。

不要希望,也不要想像,只要用你所有的意識來看事實,突然間就有一道門會敞開,

你就不會再想要穿過牆壁,你會由門走出來,一點傷痕都沒有,

這樣的話,你就會保持沒有負荷。


記住,“如是”是一種瞭解,而不是一種無助的命運,那是有差別的。

有些人相信命運,他們說:“你能夠做什麼呢?

既然神這樣安排,我年輕的小孩過世了,所以那是神的意志,而這就是我的命運,

這是有記載的,這件事一定會發生。”

但是在內在深處有一個拒絕,而這些話只是要去粉飾那個拒絕的一些詭計。

你知道神嗎?你知道命運嗎?你知道它是有記載的嗎?

不,這些都只是合理化的解釋,這些都只是用來安慰你自己的東西。


“如是”的態度並不是一種宿命主義者的態度。

它並沒有將神或命運帶進來——什麼都沒有。

它只是說,要注意去看那個事情,注意看事情的真象,然後加以瞭解,

它裏面有一個門,它一直都有一個門,

這樣的話,你就超越了。


“如是”意味著用一個全然歡迎的心來接受,而不是在無助當中接受。

在這個“如是”的世界,既沒有自己,也沒有不是自己。

一旦你融入,你就融入了“如是”裏面,

你就融入了“塔沙塔”裏面,你就融入了瞭解裏面——

沒有一個你,也沒有一個不是你,沒有自己,也沒有別人。

在這個“如是”當中,在這個對事情本質深深的瞭解當中,界線消失了。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