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的成長和發展必須通過一連串的階段和次第,

從發展最低和最不能統合到發展最高最能統合的階層。

發展的過程中自我首先會認同它所處的階段,接著必須通過那個階段的考驗,

但為了進一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自我必須擺脫前一個階段或不再認同它,

這樣才有空間進入到更高的層次。

換句話說,自我必須有能力區分高低,並認同更高的階段,然後整合這兩者。

這種區分和整合的工作,自然會形成所謂的演化點──主要轉折點或意識發展中重要的一步。

如果某個演化點一直出問題,就會產生屬於那個階段的病症。

此光譜的九層結構乃是從長青哲學的「大存有巢」發展出來的分類法,

長青哲學指的是研究人類現實本質的普世性形上學。

(一)感官與生理本能階段(0-7個月)

屬於物質和肉體次元,此乃皮亞傑(認知發展,瑞士心理學家)所謂的知覺動作本能階段,

奧羅賓多所謂的生理知覺階段,吠檀多哲學所謂的肉身階段。

此階段的嬰兒無法區分自己和外在環境,

此時發展若是受到阻礙,就會造成內外界限模糊,夢醒不分的狀態,進而延伸出嚴重的病症,

譬如自閉症和共生型精神病(2-6個月為共生期),

若持續到成年,就會助長抑鬱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

對治方法只能使用藥物和加以監護。

(二)情緒欲力階段(1-3歲)

生物本能衝動、感覺、認知、情緒;生命力、欲力、氣、生物能開始發展。

自我在這個階段必須區分自己和外在世界,認清身體是獨立於身外世界的存在,建立起自我感,與母親分離。

這個階段若是產生問題,譬如長期缺乏關愛或受虐導致挫敗,自我的疆界感就會模糊混淆,

進而形成完全自我中心的傾向,也就是所謂的自戀型邊緣症,

邊緣二字指的是介於上個階段的精神分裂症和下個階段的精神官能症之間。

對治這種分寸不清,越俎代庖、情緒不穩定的自戀症,必須採用結構建立療法,

也就是要幫助他們建立清楚的界限感,讓他們知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是跟自己無關的,

或者不贊同母親的意見不代表自己會遭殃。

此階段的心理問題不是出自情緒的壓抑,所以沒有無意識裡的動力,也就沒什麼東西可以揭露了。

換句話說,自我還沒強壯到有能力壓抑任何情緒。

(三)奇想階段(3-4歲)

早期心智的運作形式(早期象徵思考與概念的形成)。

此階段還無法將主體與客體加以清楚區分,

其特徵是自我中心、不自然,相信萬物皆有靈,認為人類是宇宙中心、相信語言的神奇性。

象徵思考並無內在意涵,但概念有內在意涵,能代表事物的種類。

此階段仍無法清楚區分內在與外在,於是將自我意圖灌注於外在事物上面。

這個充滿自戀的自我,深信它能直接而神奇地改變世界(超人英雄只要看上一眼,山就移動了;

他們可以飛翔,融化鋼鐵、迅速垮敵人、用魔力改變世界)。

簡而言之,因為無法清楚地區分主體與客體,於是充滿奇想的自我就把世界視為自己的延伸,並將自我特性灌注於外在世界。

例如你拿一面綠一面紅的球給此階段的小孩看,你把紅的面朝向他,綠的面朝向自己,

然後問他說:「你看到的是什麼顏色?」他一定會說:「紅色。」

但是你問他:「我看到的是什麼顏色?」他的回答仍舊是:「紅色。」

顯然他無法以你的立場來看待事物,也無法轉化成別人的角色。

在這個階段,自戀與自我中心掌控著一切,

如果這個階段的焦慮過於強大,自我就會壓抑那些焦慮的的念頭或情緒,

這些被壓抑下來的原欲,便是榮格所稱的陰影層問題,

如果陰影問題變得過於沉重,就會爆發成精神官能症或解離傾向,

治療方法是揭露技法,它可以幫助患者放鬆、釋放焦慮和罪惡感。

(四)神話階段(7-11歲)

心智發展的中間階段(又稱為具體運思以及從角色和規則來進行思考的階段),

七歲左右的孩子開始能轉換成他人的角色和包容他人,

這時自我神奇的魔力開始轉成對女神的崇拜;

如果自我無法神奇地改變這個世界,至少神和女神可以辦得到。

處在第三個奇想階段,自我永遠認為自己有能力展現奇蹟;

但是到了神話階段,展現奇蹟的能力開始屬於一個更巨大的神(耶和華真的幫助摩西分開了紅海)。

如果奇想階段是運用「儀式」來展現自己的神力;

那麼神話階段就是以「禱告」來祈求神或女神為他展現奇蹟。

總之,自我從神話階段開始發現自己無法神奇地改變世界,所以它的自戀傾向逐漸降低,

自我中心的傾向也開始縮減,轉為以社會為中心的狀態,研究者稱之為隨俗階段。

但因為無法獨立判斷,缺乏內省力,只能毫無伸縮性地追隨世俗準則與角色扮演。

如果擷取而來的人生腳本是錯誤的,這些錯誤的信念──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有罪等等──就會延伸出人生腳本病症,

這個階段的治療方法被稱為認知治療。

把錯誤的腳本連根拔起,重寫人生腳本,可以有效對治沮喪和低自尊問題。

(五)理性階段(11-15歲)

此階段的心智開始有能力清楚地進行區分,它開始去除具體運思的神話信仰,

藉由證據與理解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它發現自我中心的奇想與神話式的神都無法奇蹟似地改變宇宙的事件或滿足自我的欲望,

如果你想從世界獲得什麼東西,就必須以它的方式來進行理解;

真正的科學態度於焉誕生,自戀傾向又減低了一些。

所以這個階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還可以反觀自己的思想,

具有高度的內省力,有能力作假設性的推論。

皮亞傑稱之為「形式運思階段」,奧羅賓多稱之為「推理之心」,吠檀多哲學稱之為「心意身」。

個人在此階段可以開始反思社會規範,判斷它們值不值得相信。

此乃寇伯格和吉利根所謂的後保守階段的道德觀。

他不再受制於世俗社會的標準,任何一個團體、部落或社會,而懂得依照宇宙的根本法則來判斷自己的行為。

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發展出強大而持續的反觀力,「我是誰」首度成為最熾熱的議題,

前面一個階段的準則和角色已經不再能保護此人,因此必須再創造出一個新的身份,

如果這個階段出了問題,此人就會出現艾瑞克遜所謂的「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這時只有一種治療方法能生效,就是增加內省力或是哲學治療。

(六)統觀邏輯階段

如果心靈一直持續成長,人就可能發展出高度整合的人格。

此乃心智在粗鈍次元最高等的運作形式;一種統籌和整合的認知力。

處於統觀邏輯的階段,心智不再忽略事物的差別性,

開始以有容乃大的胸懷達到統合──亦即整合多元非透視觀──它發現了宇宙的多元性以及異中之同。

奧羅賓多稱之為「高等心智」,佛家稱之為「末那識」,威爾伯稱之為「人馬座」,象徵身心的統合。

此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是存在問題,譬如人生的意義、存在的真實性、人的有限性和必毀性、主客及生死的對立性等等。

此階段的治療方法採取的是人本心理學、意義療法、完型治療、存在主義心理學、生物能醫學、哈達瑜伽等等。


(七)感通階段

心智在這個階段開始進入超個人或屬靈次元。

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出現強烈的與大自然合一的神秘體驗,因此又稱為「大自然神秘境界」。

也有人說這是「蓋亞」及「世界靈」的次元。

此階段很可能出現通靈能力,但基本上指的是內觀能力和超個人性的靈性發展。

奧羅賓多稱之為「明心」。

感通階段是超個人的起點,知覺不再受身心的限制,

開始有能力目睹(體證)身心,不再完全認同它,而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定力和覺照力。

此乃瑜伽士控制身心能量的階層,拙火(先天氣)又稱內氣在此階段才能被覺察到。

(八)精微光明階段

當注意力不再集中於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時,意識便開始轉化主客二元對立的幻相,而示現出超凡入聖的內心之光。

在感通階段我們開始與神性交流,在此階段開始與神性合一。

這個次元才是神的居所,但神在此處指的不是粗鈍次元神話式的人格神,或女神聚焦於人的自我之上。

心智處在這個次元,將直接而鮮活地認知到自己的神聖形象,因此又稱為「本尊神秘境界」,

奧羅賓多稱之為「慧心」,吠檀多哲學稱之為「意識身」,佛家稱之為「阿賴耶識」。

這個階段會出現個人化之神、超個人之原型以及更高的自我形象,此原型有別於榮格所謂的原型。

它是無中生有的萬象中的第一種精微形式,也是一切幻化的基礎。

譬如光體、明點、音聲啟示、五光十色的形狀、彩虹光和能量振動。

而榮格所指的原型,卻是人類集體經驗的基本神話結構,

例如智能老人、妖精、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瑪斯、母神等等。

威爾伯認為容格最大的錯誤就是混淆了集體潛意識與超個人經驗,因為前者毫無神秘性,亦無超驗性。

真正的超個人原型,其力量來自於超越時間的神性。

榮格所指的原型,其力量則來自俗世歷史最古老的意像。

即使榮格本人也主張人類必須擺脫原型的力量,此過程他稱之為「個體化」(Individuation)。

換言之,人類必須擺脫集體意識才能真的當家作主。

(九)自性階段

又稱為無相本體、自性、涅盤、畢竟空、混沌或宇宙深淵、阿因,

亦即知覺的根源,因此又稱為「無相神秘境界」。

奧羅賓多稱之為「超越之心」(Over mind),吠檀多哲學稱之為「大樂身」。

意識到達此階段,轉化過程就完成了,純粹的見或覺知開始融入其源頭。

基督教稱之為「神的源頭」。

此時你領悟了你本質中的本質,存在中的存在。

因為已體悟那永遠存在本自具足的不二境界,所以一切又回歸到平常,亦即禪宗十牛圖的第十圖。


(十)不二境界

這是所有階段的最高目標,也是永遠存在於當下的背景場域。

亦即真空與妙有合一,神性與現象世界合一,涅盤與輪回合一──

又稱為「一味」、自然無念三摩地、超越的第四境,或是「不二神秘境界」。

奧羅賓多稱之為「至上之心」(Super mind),佛家稱之為「清淨識」。

一味乃是圓滿成就者的境界,傳統通常採用一或兩種方式來形容個中的滋味,不幸這兩種方式都令人感到混淆。

第一種對此境界的形容是徹底的乏味,

因為「一味」即是萬事萬物的滋味,一旦嘗到這種滋味,你就嘗到了所有的滋味,

因此佛法的大圓滿把這類成就者形容成意興闌珊之人,一個感覺一切都無聊透頂的人。

第二種形容則是無禮和大不敬之人,當梁武帝問菩提達摩實相的本質時,他只說了一句「廓然無聖」。

既然萬事萬物都具有同等的神性,也就沒有空間可以容納神聖感了。


處於感通階段的瑜伽士通常擁有極大的神力,

處於精微光明境界的聖人通常散發的是祥和光輝,

處於自性境界的智者和賢者展現的是如如不動的平等心,

處於不二境界的圓滿證悟者示現的則是無窮的幽默感。

 


   --- 胡因夢 編著

*****************************************

「長青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長青」一字頗為精確,

因為這種哲學在各種文化和各時代中都顯現出本質上相似的諸多特徵,

這種世界觀不僅成為了世界上從基督教、佛教到道教幾大智慧傳統的核心,

對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來說也是如此。

因此,廣泛流佈的正是這種長青哲學,

它要麼是人類歷史上已有的最最巨大的知識性錯誤,要麼是迄今為止對於實相唯一最準確的反映。


長青哲學的中心問題是關於「存在之巨鏈」(台灣譯作「大存有鏈」)的概念。

這個概念本身相當簡單。

實相,在長青哲學看來,並不是單向度的;它也並非鐵板一塊。

實際上,實相具有很多不同但卻是連續的層次,

從最低的、最鬆散的、最不具有意識的到最高的、最精微的、最具意識的。


在存在的連續統一體或者一系列意識的一端,我們西方人稱之為「物質」或者無感覺或無意識,

在另一端是「精神」、「上帝」或者「超意識」

(正如我們下面要瞭解到的,這也被稱為在整個序列中無處不在的觀點)。


有時候,這一巨鏈被認為有三個主要層次:物質、心智和神性。

另有人則用五分法:物質、機體、心智、靈魂和精神。

另一些瑜伽學派甚至細分出好幾打各具特色但仍保持連續的層次。

在目前的情形下,從機體、心智、靈魂到精神的序列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


長青哲學的中心觀點是男人和女人都能沿著由低到高的層次生長發展(或進化)成為大精神本身,

由此實現和上帝的「終極同一」——完美無缺的存在是所有生長與經過進化過程所渴望的。


但要注意此巨鏈確實是一個「等級系列」(Hierarchy)。

但是,在長青哲學——從整體論的立場來看,等級一詞只意味著一系列事件的順次排列。

 

--- 肯恩‧威爾伯《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