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在這個世界上得到滿足,那是不可能的事。

你只會變得愈來愈不滿足,如此而已。


唯有當你往內走時,滿足才可能發生。

滿足是你最深處的天性,滿足不屬於物質。


你可能因為物質而覺得舒服︰一棟美麗的房子、一個美麗的花園、對金錢不必掛記……

是的,你可能覺得比較舒適,但你保持是老樣子──舒服地不滿足!

事實上,當享有一切的舒適而且又不必去賺錢時,

你將會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察覺到自己的不滿足,

因為你整天無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麼。

那就是為什麼富人比窮人更不滿足的原因所在,


照道理來說,應該不是這個樣子——邏輯上不應該是如此——但生命就是如此,

生命並不依循亞理斯多德和他的邏輯。

從西方來的富人,看到滿臉知足的印度窮人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些人什麼也沒有,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滿足呢?

而印度所謂的聖人,大聖人和政治領導人,不斷地向世界誇耀:

「我們國家充滿靈性,看!人們即使很窮,還是很滿足,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在很富裕。」


這全是胡扯。

他們不是內在富裕。

你在印度窮人臉上所看見的滿足不是內在完成的滿足,

那僅僅是因為他們一心一意忙著賺錢,維持最起碼的生存,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感覺不滿足。

他們沒有多餘的間暇坐下來沉思他們的悲慘,

他們悲慘得沒有時間去感覺悲慘!

他們悲慘到,從來不知道享樂為何,所以也無從比較。


當一個社會變得富有時就有時間去想:「接下來呢……?」似乎無事可做了。

當所有外在之物都變得唾手可得時,你會開始去想:

「那麼我在這裏做什麼?一切都有了,但是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空虛。」

這個人於是開始轉向內在。


乞丐看起來很心滿意足的樣子,是因為他們從來未嚐過富有的滋味。

但是富人變得非常不滿足,他會因為他的富裕而察覺到財富的無能。

死亡追趕上他,他心神渙散且充滿饑渴地採集花蜜,

他永遠不可能從世俗的享樂中得到滿足。


你不可能滿足,絕對不可能,

你百分之百不可能對物質感到滿足;頭腦會繼續要求更多。

你有的愈多,就會為自己製造出愈多的麻煩。

事實上,當你手中握有太多時間,以至竟不知要如何好好利用這些時間時,

你會開始到處亂晃,你會開始想到要自殺。


富裕的國家比貧窮的國家有更多人自殺。

另外一種情形則是:你會不滿足到也許發瘋,變成瘋子。

富裕的國家比貧窮的國家有更多人發瘋。


從某方面看來,富有是很危險的事:它可能逼你走向自殺之途,也可能逼你走向瘋狂。

但是富有也很有意義的,因為它也有可能驅策你走向宗教,走向你的內在,

有可能變成一個內在的革命。

情況依你而定,選擇是開放的。

富人要不是會變得神經質、有自殺傾向,就是會變成一個靜心者;

對他而言,沒有第三條可走之路。


窮人不可能有自殺的傾向,不可能變得神經質;他甚至沒有足夠的麵包,又如何談及靈性?

在黑夜來臨前他就已經累壞了,無法再多想什麼,而且他也沒有精力去想……就睡著了。

到了早上又是一天賺取麵包的例行公事。

每天他都必須去賺錢,想法子來維持生存,

沒有多餘的時間發神經,沒有間暇進行心理分析,這些都是富人才供得起的奢侈。


而且他也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靜心者。

他會去廟裏,但是為了求世俗之物而去;

他太太病了,孩子無法就學,他失業了,他去廟裏祈求這些東西。

窮人的宗教品質非常的低。


世界上有兩種宗教:一種是窮人的宗教,它非常的世俗化、非常的物質化;

一種是富人的宗教,它非常的精神化,非常的非物質化。

富人祈禱的時候不會祈求金錢,如果他祈求金錢,那顯示他不夠富裕。

  
有一個蘇菲聖人,叫法瑞得(Farid)。有一次村民問他說:

「法瑞得,阿卡巴大王來看你這麼多次,你為什麼不請他在我們村裏為窮人開辦一所學校呢?我們沒有學校。」

法瑞得說:「好。但為什麼要等他來?我可以去找他。」

他到德里去,受到熱烈的接待,每個人都知道阿卡巴非常敬重他。

當阿卡巴在他的私人清真寺裏祈禱時,法瑞得被引進。

他進去時,看見阿卡巴在祈禱。那時他站在阿卡巴後面,可以聽得到阿卡巴在說些什麼。

當阿卡巴高舉雙手正要結束祈禱時,對神說:

「全能慈悲的唯一真主,灑下更多的財富給我吧!賜給我一個更大的王國吧!」

法瑞得立刻轉身走開。

因為祈禱快要結束了,所以阿卡巴注意到有人來過而且走開,

他回頭看到法瑞得走下階梯,於是跑過去觸摸法瑞得的腳問他:

「你為何而來——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來——卻又為何走掉?」

法瑞得說:「我以為你很富有所以才來找你,但聽了你的祈禱詞後,我瞭解到你還是很窮。

如果你還在祈求金錢,祈求更多的權力,那麼我不該向你要錢,

因為我原本是為了在村裏籌辦一所學校而來向你募錢的。

不,我不能跟一位窮人要錢,你自己更需要錢。我會向村民募集一些錢給你!

至於學校,如果你需要去求神,我也可以直接求神,又何必用你當媒介呢?」

  
這個故事是阿卡巴在他的自傳中記載的。

他說:「我生平第一次察覺到:是的,我還不夠富裕,我對錢還沒有滿足。

金錢不曾給我任何東西而我卻不斷地要求更多,這幾乎完全是無意識地行為!

是我該結束這些東西的時候了。生命已經從我的手中流逝,而我卻仍然在祈求這些垃圾。

我已經堆積很多這樣的垃圾了,卻仍然一無所得。」


但是人們幾乎是機械化地不停索求。

記住,當你在俗世生活過,認識了俗世及其貧瘠之後所產生的宗教,

和你因為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宗教,會有完全不同的味道。


窮人的宗教很貧乏,富人的宗教很豐富。

而我想讓世界上有一個豐富的宗教;因此我並不反對科技或工業化,我並不反對創造一個富足的社會。

我舉雙手贊成,因為我觀察到:唯有富人們在世俗的財富上完全受挫時,宗教才能到達顛峰。

而唯一能讓他們徹底挫折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去經歷一切。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漫遊潛獵客 的頭像
    漫遊潛獵客

    漫遊潛獵客的部落格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