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瞭解一件事,寧靜並不屬於頭腦,
所以,如果我們說:「他有一個寧靜的頭腦」這種話,這是胡說八道,
頭腦永遠不會是寧靜的,它的本質是反寧靜的。
頭腦是聲音,而非安靜。
假如一個人真的是寧靜的,那麼我們必須說他沒有頭腦。
「寧靜」的頭腦是矛盾的字眼,
當頭腦在的時候,寧靜不會在,
當寧靜在的時候,頭腦就是不在的。
那正是為什麼禪宗裏的僧者都說「無念」(no-mind),而非「寧靜的頭腦」。
無念是寧靜,當你的頭腦不在時,你感覺不到身體,
因為頭腦是身體能夠被感覺到的管道。
假使你處於無念當中,你感覺不到自己是身體,身體就從意識當中消無,
於是既沒有頭腦,也沒有身體--只有純粹的存在,
那個純粹的存在就是寧靜所意指的。
要如何做到這樣的寧靜?要如何處於這樣的寧靜?
所有你能做的都沒有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
對追求寧靜的人來說,這是最大的問題,
任何你在做的事情都是徒然,因為這無關乎作為。
你可以用某種姿勢坐著--那是你的作為--一定看過佛陀以那種姿勢坐著,
你也可以採用那樣的坐姿,但那是一種作為。
對佛陀來說,那個姿勢是偶發的,並不是導致寧靜發生的原因,
事實正好相反,那是寧靜發生後所伴隨的現象。
當頭腦不在,當存在的寧靜達到極致,身體會像影子般緊緊跟隨,會發生特定的姿勢,
那是最放鬆、最被動的姿勢。
但是你不能反過來做,你不能為了要讓寧靜發生而去擺某個姿勢。
我們看到一尊佛以特別的姿勢坐著,就以為如果也照著做同樣的姿勢,內在的寧靜就會發生,
這個程式是錯誤的。
對佛陀而言,是先有寧靜這個內在的現象,然後這個姿勢才隨之而來。
從你自己的經驗來看這件事:當你憤怒的時候,身體會有某種姿勢。
你的眼睛會變赤紅,你的臉上會有某種表情。
你內在先有憤怒,然後身體會有反應,
不只外在會有反應,內在也會有,你整個身體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你的血液迴圈變快,呼吸的方式也不一樣,你已經準備好去吵架或直接離開,
但是憤怒先發生,接著身體發生改變。
從另一極去做做看:把你的眼睛變紅,讓呼吸變快,去做一切生氣時你覺得身體會做的事情。
你可以表演,但是你無法在裏面製造憤怒。
這是演員隨時都在做的事,
當他飾演一個愛人的角色,他所做的是當愛發生時,一個人會表現出來的動作,但是他並沒有感覺到愛。
演員或許可以做得比你好,但愛不會因此發生,
他或許可以表現得比你真正生氣時更逼真,但那只是假的,他的內在並沒有真的情緒。
當你從外面開始下手時,你就創造出錯誤的狀態了,
真實的東西永遠是先從核心發生,接著波動才會擴及表層。
最深處的核心是在寧靜裏,先從那裏開始。
唯有從寧靜當中,才會有行動(action)發生。
如果你沒有處於寧靜的空閒,意思是,你不知道怎麼在深度的靜心中靜靜地坐著或站著,
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將都是反應(Reaction)而不是行動,你只是反應而已。
某個人按了你一個按鈕,你就跟著反應;
他羞辱了你一頓,於是你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
你說這是出於自己的行動嗎?不是的。
容我提醒你,這是你的反應,他是操控你的人,你是被操控者;
他按下一個按鈕,你就像機器一樣地運作,
就像你按了開關,燈就亮了,你再按一次開關,燈就熄了--
那就是人們對你所做的事,他們一下把你打開,一下又把你關掉。
某個人在你面前稱讚你,把你的自我捧得很高,你覺得飄飄欲仙,
然後又來了一個人,他對準你打了一槍,你就應聲倒在地上。
你不是自己的主人,誰都可以污辱你,讓你傷心、生氣、心痛、焦躁、激進、抓在;
誰都可以對你說好聽的話,讓你覺得飛上雲霄,以為自己所向無敵,連亞歷山大都比不上你。
你依據別人對你的操控而表現,這不叫真正的行動。
佛陀行經一個村莊,前去找他的人們對他說話很不客氣,他們對他口出穢言。
佛陀站住那裏仔細地、靜靜地聽完,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
不過我在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去那裏。
今天我沒有很多的時間能和你們在一起,等我明天回來之後會有比較充分的時間,
到時候你們再一起過來,明天如果你們還有什麼想講的再告訴我,現在我先告辭了。」
那些人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睛所看到的景象:這個人完全不受影響。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的話?我們把你欺負到底,你卻連一點反應都沒有!」
佛陀說:「假如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的太晚了,
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
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已經不再為人所控制,我已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我所依循的是我內在的需要,你們無法強迫我做任何事情。
你們要欺負我,非常好,我希望你們覺得心滿意足了,因為你們做得很好;
但是就我而言,我並沒有接受你們的欺負,除非我收下,否則你們的欺負並不構成任何意義。」
當某個人羞辱你時,你必須先成為一個接受者,
你必須收下他所說的話,只有到那時候你才能有所反應,
可是,如果你不接受,根本不為所動,保持距離和冷靜,那對方又能奈你何?
佛陀說:「人們可以向河裏丟一根正燃燒著的火把,在火把到達河裏前它都會繼續燃燒。
當火把一掉入河中,它就熄滅了,因為河水冷卻了它。
我已經變成一條河流,你將難聽的話朝我丟來,在你丟出之時它們是火焰,
但那個火焰在我的冷靜中熄滅了,不再有殺傷力。
你所丟的荊棘掉進我的寧靜後,就變成花叢。我是出於我內在自然的本性在行事。」
這是自發性(spontaneity)。
覺知、瞭解的人是行動,
沒有覺知、無意識,像機器人一樣的人是反應。
這並非說有覺知的人就只是在觀照,
觀照是他本質中的一個面向,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出自他的觀照。
但別誤解一件事,舉例來說,全印度上下的人都誤解了佛陀,於是整個國家變成一片懶散,
他們以為每位偉大的師父都說:「靜靜地坐著。」
所以印度成了一個渙散的國家,失去了活力、生命力,人們的心智變得愚鈍。
唯有當你行動時,你的聰明才智才會變敏銳。
當你從覺察與觀照中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行動,
你會變得很聰慧,開始發光、發亮,整個人神采奕奕。
不過,這只透過兩件事才會發生:觀照,還有從觀照中行動。
要是觀照變成停止行動,你這是在自殺。
觀照應該引領你進入行動,一種新的行動,你的行動中有一種新的品質。
你看著,你的內在全然地寂靜,
當你看到現在是什麼情況之後,你從你所看到的裏面做出行動。
覺知的人採取回應(respond),他對所做的事情負責(Responsible),
說起來一點也不錯!他回應,但不反應,
他的行為是出於覺知,而不是因為你的控制,差別就在這裏。
所以說,觀照與自發性之間並沒有矛盾,
觀照是自發性的起始,自發性是觀照的完成。
真的懂的人會行動,
他的行動是強烈的、全然的,
不過,他是在當下出於他的意識行動。
他就像一面鏡子,一般無意識的人不是像鏡子,而是像照片的底片。
鏡子和底片的差別在哪裡?
底片曝光過一次後就不能再用了,
它接受影像,因為它被影像烙了印記。
別忘了,影像不是實相,實相是不斷在增長的,
你可以去花園裏拍一張玫瑰花叢的照片,
到了明天照片上的花還是沒變,後天你再去看也還是一樣,
可是你再去看一次那個玫瑰花叢,它已經不一樣了,
原來的玫瑰花已經凋謝,新的又再長出來,許多地方已經不再相同。
生命並不是靜止的,它不斷在變化。
你的頭腦就像一台照相機,總是在搜集影像,
它是一本相簿集,然後由於那上面的照片你不斷在反應,
所以,你對生命而言從來都不是真實的,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我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你所做的從來都不對。
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在欣賞全家人的相簿,
他們看到一張照片,上面是一個很美的男子--濃密的頭發配上性格的鬍子,很年輕、很有朝氣的樣子。
小男孩問道:「媽咪,這個男的是誰啊?」
這位母親說「你認不出來嗎?他是你爸爸啊!」
小男孩露出一臉困惑的說:「如果他是爸爸的話,那跟我們住在一起的這個禿頭男人是誰?」
照片是靜止的,它會維持原來的樣子,永遠不會改變。
無意識的頭腦就像照相機,它的功能就象底片。
觀照的頭腦、靜心的頭腦就像鏡子,不會去抓取任何影像,保持著恒常的空敞。
假如你去站在鏡子前面,它會反映出你的模樣,
一旦你走掉,別說鏡子背叛了你,鏡子就是鏡子,
當你不在了,它就不會再反映你,它不再有義務去反映你。
沒有人在那裏時,它就沒有任何反映,對生命它永遠是真實的。
底片對生命而言從來就不是真實的,即使你的照片是現在照的,
等照的人將底片拿出來沖洗的時候,你又已經不一樣了!
在那段時間裏,恒河的水又不知已經流逝過多少了,你已經長大、變老了一點。
或許才不過一分鐘的光景,但一分鐘可能是很重要的,你也許就死了?
一分鐘以前你還活跳跳的,一分鐘之後,你也許死了,
但你所拍的照片卻永遠不會有所改變。
在鏡子面前,如果你是活著,你就是活著;如果你死了,你就是死了。
學著靜靜地坐著,讓自己變成一面鏡子。
從你的意識當中,寧靜將會化為一面鏡子,
然後你活在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裏,
你如實地反映著生活,而不是腦袋裏裝著一本厚厚的相簿。
接下來,你的雙眼清晰中又透露著天真,你有清楚的洞見,永遠不會對生命不真實。
這是真誠的生命。
---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