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能由親生父母養大,那麼最好的選擇也許應該是祖父母,
通常他們對孩子們有最緊密的連結,
如果他們能夠帶這些孩子,一般來說這些孩子能夠被照顧得很好 —
因為如果情況有所變化,他們回到父母那裡會比較容易。
如果沒有任何祖父母還活著,或是他們不能夠帶孩子,
那麼次好的選擇通常是姑姑(阿姨)或是叔叔伯伯(舅舅)。
只有在家裡沒有人可以養孩子時,最後才會考慮到求助於收養。
從我和許多家庭工作的經驗中判斷,最決定性的因素是養父母的意圖。
如果他們是真誠地為孩子最好的利益著想,那麼收養就有機會得到好的結果。
但通常養父母不會真正去考慮孩子的利益,而是考慮他們自己的。
很典型地,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小孩,卻違抗了大自然的設限,
秘密地要求有一個孩子使他們免於失望,
如果發生那樣的情況,那麼施與受的基本流動方向,
以及父母與孩子的次序,在還沒開始之前就被擾亂了,
所以可預期的是,這對父母將會遭受到這個後果。
當一對夫婦是出於自己的需要來收養孩子,而不是出自於關心這個孩子的幸福,
他們就是從親生父母那裡獲得了那個孩子以滿足他們個人的需要。
對於系統來說這相當於從親生父母親那兒偷走孩子的行為,
在家庭系統內會有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什麼原因造成了親生父母必須把孩子交給別人收養並不是很重要,
但是養父母通常都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
例如:伴侶們因為錯誤的理由收養了一個孩子,通常他們在那之後就很可能會離婚,
伴侶關係的犧牲是對剝奪了孩子的親生父母的一種補償。
在我進行治療的家庭之中,因為不當的理由收養孩子所造成的後果包括有離婚、生病、流產和死亡。
這種動力情況最具破壞的形式是:這對伴侶的親生孩子之一會生病或自殺,以表達出這種動力的意義。
被收養的孩子怨恨養父母並且不珍惜他們的給予,這種情況也很常見。
在這樣的家庭中,通常養父母會在暗地裡認為他們優於親生父母,
而孩子(也許是潛意識地)會展現出和親生父母是一國的。
親生父母把孩子遺棄給別人收養,有時候並不是絶對必要的,
但是如果他們這麼做了,那麼孩子對親生父母的怨恨是合理的,
但是養父母卻成了他(她)的目標,
如果養父母又僭取了親生父母的位置那就會更糟糕。
但是,如果養父母很清楚地知道他們只是扮演「臨時父母」的角色,
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保持以親生父母為目標,
而這些養父母就能得到他們應得的評價。
如此對於養父母、養子女都是一個很大的紓解。
當養父母或養育之家的父母是根據孩子的利益來行動,
那麼他們內心會感覺他們是親生父母的代表,但並不是取代掉親生父母 —
如此他們可以幫助親生父母完成他們不能做的事。
他們確實有一個重要功能,
但是,身為養父母,無論他們是誰或是做了什麼,他們都是在親生父母之後,
如果這個先後順序能夠被尊敬,那麼這個孩子就能夠接受和尊敬養父母了。
治療團體中有一個男人和妻子分手了,
他很關心養子的監護權,
在家族排列治療中,他把養子放在他和妻子中間。
我問他:「一開始是誰想要這個養子?」他說是他的妻子。
我告訴他:「是的,而且她為了這個孩子犧牲了丈夫。」
此時,在家族排列中代表養子的那個人突然覺得很虛弱並且說他想要跪下,
我要他照著去做,
當我把他的生母排到他的後面時,他跪了下來,
隨著他轉向生母,他感覺到一個很大的紓解。
我把養父母的代表帶到他的後面,如此他們就可以看到他向親生父母下跪的情況。
當養父母看了這個畫面,他們覺得彼此又變成了一對夫妻。
當孩子被收養的時候,對於父母親的稱呼區別清楚是有幫助的。
養子女要清楚地對親生父母和養父母有不同的稱呼,
例如用「父親和母親」與「爸爸和媽媽」。
養父母不應該把養子或養女認同為「我的兒子」或者「我的女兒」。
他們和養子或養女溝通的訊息應該比較像︰
「我們收養了這個孩子,我們是代表親生父母來照顧他(她)。」
這個訊息有著非常不同的品質。
沒有一種固定的解決方法可以應付所有的情況。
但是重點在:養父母對於親生父母要保持很深的尊敬,
並且他們要很清楚地讓孩子看到這個尊敬。
通常,養子或養女最好是繼續用他(她)的本名,
這樣就可以清楚並持續地知道這是一個收養。
--- 海寧格
**************************************************************************
伯特‧海寧格 Bert Hellinger ──「家族系統排列」之整合發展者
海寧格先生的一生相當傳奇,年輕時經歷過戰爭,
後來進入天主教團開始一段淨化身心、靈魂的過程,並在非洲祖魯族擔任神父近二十年,
回德國之後進修精神分析及多項心理療法,
隨著他的工作探索進入心靈層面,他發現很多個案跨越數代並涉及家族其他成員,
進而發展出「家族系統排列」的許多新洞見與新技巧。
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一種心靈工作法,海寧格稱之為「Soul Work」,在國際上已贏得了高度的肯定;
他的數十本著作,在德國極為暢銷,全世界也已有上百本翻譯本,並且仍在不斷增加中;
他受邀至世界各國指導研習,教過無數的學生,
包括大學教授、醫生、輔導老師、社工人員、企業顧問、心靈成長團體等,很多人正把他的心得在世界各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