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感官刺激而活,我們渴望感官刺激。
我們一直在尋找更新鮮的感官刺激;
我們的一生是一種去獲得新鮮感官刺激的努力。
但是發生了什麼事?
你越尋找感官刺激,你就變得越不敏感。
你喪失了敏感性。
那看起來很矛盾。
在感官刺激當中,敏感性喪失了。
然後你就要求更多的感官刺激,而這個「更多」卻更加的殺死你的敏感性。
然後你再要求更多的東西,而最後會有一個時刻來臨,
那時你所有的感官都變得遲鈍與死寂。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日那麼遲鈍與死寂。
人類以前總是更活生生的,因為以前並沒有那麼多滿足感官刺激的可能性。
但是現在科學、進步、文明、教育,已經創造了許多進入感官刺激的機會。
到最後,你會變成一個死氣沉沉的人;你的敏感性會喪失。
嘗更多的食物——強烈的味道、重口味的食物——然後你的味覺會喪失。
如果你環遊世界並且繼續去看更多美麗的東西的話,你會變得盲目;
你眼睛的敏感性將會喪失。
你每天換愛情的對象——女朋友或男朋友、妻子或丈夫。
如果你每天換對象,你對愛的敏感性就會死去。
你正在進入危險地帶。
你將永遠無法進入深處;你只會在表面上移動。
你經驗的事情越多,你的經驗能力就變得越少。
然後在最後,當你周圍的每件事情都變得死氣沉沉時,
你就會要求神性、你就會要求喜樂、你就會要求真理。
一個死氣沉沉的人無法體驗神性。
要體驗神性你需要全然的敏感性;你需要變成活生生的。
記住,只有相似的東西才會帶來同類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神性,「神性」就是指最活生生,永遠活生生、永遠年輕、永遠翠綠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與神性會合,你就必須變得更鮮活。
要怎樣才做得到呢?
「殺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慾望。」
不要尋求感官刺激;要尋求敏感性,要變得更敏感。
這兩者是不同的。
如果你要求感官刺激,你就會要求東西;你就會累積東西。
但是如果你要求敏感性,你必須在你的感官上面下工夫,而不是在東西上面。
你不是要去累積東西的。
你必須加深你的感覺,你的心、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的感覺。
每一種感官都應該變得更深刻,好讓它能夠感覺到微妙的東西。
我們甚至無法感覺到粗糙的東西,而我們必須變得有能力去感覺微妙的事物。
這個世界看起來是粗糙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感覺到微妙的事物。
看不到的東西隱藏在看得到的東西之中。
看著這些樹木。
你看到粗糙的一面:樹木的軀體。
你從來不去看、從來不去感覺它內在的生命。
那就是它的成長!
樹木本身並不成長:樹木只是一個軀體。
別的東西、看不到的東西正在它裡面成長。
而因為有它,樹木才會成長。
內在正在成長,而且因為有它,外在才會成長。
但是你只看到樹木,所以只有外在被看到而已。
看看你的四周。
仔細看著你朋友的眼睛。
你只看到眼睛、而沒有看到那個透過眼睛在看的人。
觸摸你朋友的身體。
你只觸摸到粗糙的東西;你從來沒有感覺到內在的微妙之處。
只有身體、那個外在的被感覺到;
因為你的眼睛(你的感官)已經變得如此遲鈍,以致於它們無法感覺到內在的、那看不見的東西。
你需要更多的敏感性。
要求更少的感官刺激並且在敏感性當中成長。
當你觸摸的時候,要變成那個觸摸。
當你看的時候,要變成眼睛。
當你聽的時候,你的整個意識必須來到耳朵上面。
聽一首歌,或者聽鳥的叫聲,要變成耳朵。
忘掉別的事情,好像你只是耳朵一樣。
把你全然的存在放在耳朵上面。
那麼,你的耳朵就會變得更敏感。
當你看著一件東西時,不論那是一朵花或是一張美麗的臉孔還是星星,都要變成眼睛。
忘掉別的事情,好像你身體的其他部分都不存在,而你的意識變成了只有眼睛而已。
那麼你的眼睛將能夠看得更深入,你也將能夠看到那個看不到的東西。
看不到的東西也可以被看到,但是你需要更有穿透力的眼睛來看它。
「殺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慾望。」並且在敏感性當中成長。
關於世界的事情要想得少一點,而關於你的感官要想得多一點。
淨化它們。
當你不要求感官刺激時感官就會被淨化。
當你要求越來越多的感官刺激時,你就在殺死你的感官。
發現神性的人是那些感官全然活躍的人、是感官達到最大值的人。
那麼你不只能夠看到神性、你還可以嚐到神性、聞到神性。
神性可以經由任何感官進入你。
只有當神性由所有的感官進入你時,終極的了解才會發生。
如果你只能看到神性,那就只是一種部份的了解。
那麼你還不是真的成道。
如果你無法觸摸神性、無法嘗到神性,你就只是部份成道而已。
使用這種字眼看起來會是不合邏輯的。
去嚐神?他是食物嗎?
是的,他是一切。
你可以嚐他,但是到時候你需要一種非常微妙的能力才能嚐。
你的食物本身會變成神性的。
透過食物,神性會被感覺到。
優婆尼沙經的僧侶說過食物就是梵天。
「Annaisbrahma。」他們一定嚐過神,他們一定吃過神。
我們一直認為神是一種邏輯問題,所以我們一直在爭辯,不管是贊成或反對。
我們一直在爭辯神是否存在。那是無關緊要的。
神不是一種爭論、邏輯、理性的問題。
神實際上是一種敏感性的問題。
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他,就要變得更敏感。
任何的邏輯思考都不會有幫助。
要變得更敏感!
如果你是敏感的,他就會出現。他總是在那裡,但是你不敏感。
思考使你遲鈍,感官刺激使你遲鈍。
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
「殺掉成長的渴望。」
這句話看起來很荒謬,因為如果你殺掉所有成長的渴望,那麼又有什麼必要成長而進入神性呢?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夠得到真理、一個人要如何才能夠成道呢?
那麼為什麼要有靜心以及這些無謂的事情呢?
有兩種類型的成長。
一種是你可以做某些事情的成長;另一種是你無法做任何事情的成長。
對於第一種,你的努力是需要的;而對於另外一種,你的不努力是需要的。
靈性成長就是第二種類型。
你的努力將不會有幫助;它只會創造出障礙。
你無法對靈性成長做任何事。
你可以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臣服,而那是一種無為。
你只能做一件事:讓神性在你的內在運作。
你只能合作。
你只能飄浮,游泳是沒有必要的,那是一種深深的放手。
這就是「殺掉成長的渴望。」的意義。
「……像花朵一般無意識的成長,卻又急切的對空氣敞開它的靈魂。
你也必須向前推進,對永恆敞開你的靈魂。」
但是對象必須是永恆!
「但是拉拔你的力與美的必須是永恆,而不是成長的慾望。
因為一方面你在淨化上求發展,
在另一方面你又因為追求個人身心發展的強迫性激情而變得堅硬。」
我要重覆一次:「但是拉拔你的力與美的必須是永恆,而不是成長的慾望。」
因為每一種慾望都是一種阻礙,甚至連達到神性的慾望都一樣;
每一種慾望都是一種奴役,甚至連想要自由的慾望都一樣。
慾望本身就是問題所在,所以你無法慾求神性。
那是互相抵觸的。
你只能慾求俗世,你無法慾求神性;
因為慾望就是俗世、慾望就是輪迴。
你無法慾求莫克夏。
當你在一種沒有慾望的狀態時,莫克夏才會發生在你身上;
當你在一種無慾的狀態時,自由才會發生在你身上、神性才會發生在你身上。
讓神性帶出所有隱藏在你裡面的東西。
不要尋求成長。
要臣服,好讓成長發生。
成長會發生,但是它不是透過你的努力、而是透過神的恩惠而發生的。
那將會透過神而發生。
這種事情是有許多原因的。
不論你做什麼都絕對不會比你更偉大。
它無法比你更偉大。
不論你做什麼,那些事都一直是低於你的。
做者總是會比行為更偉大。
否則那是不可能的。
畫家比他的繪畫更偉大,而靜心者也比他的靜心更偉大。
不論你做什麼,那些事都一直會是低於你的,
所以你又怎麼能夠達成神性呢?
神性不會低於你,所以透過你的努力你是無法達成它的。
如果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接觸神,那個神會是低於你、而不是高於你的,
那個神只會是一種物品,是某種你可以握在手中、你已經得到的東西。
所以要記住,神無法透過你的努力而被得到。
神可以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它不會是一種成就。
那麼要做什麼?
在你這部份能夠做什麼?
在你這部份,你必須做一種負向的努力。
那個負向的努力就是:不要創造障礙,不要創造阻礙。
保持敞開與等待,並且準備好要移動、出發。
如果磁力開始發生作用,你會讓磁力自己去做。
那麼我一直不斷的在強調的靜心又是什麼?
它只是要摧毀你的障礙;它是一種負向的努力。
透過靜心你將不會達到神性,
但是透過靜心你將會變得更敞開,然後神性可以發生作用。
透過靜心你會變得敞開;你的祈禱會達到神那裡。
你正在說你準備好了,你現在會合作。
那就是你這邊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
允許、放手、臣服。
透過意志,沒有事情能夠被完成。
在神性的層面上,沒有事情可以透過意志而完成,只能透過臣服而完成。
但是到時候,每件事都會發生。
透過我們在這裡所做的靜心,你只是在打破你的障礙而已。
那就是我強調你應該要像小孩的原因。
再次成為一個小孩。
忘掉你的文明、文化、禮儀、儀態、人格、面孔。
那些都是門面。
把它丟掉!要變成像小孩一樣。
那看起來會很瘋狂。
拋棄頭腦然後回到童年看起來會很瘋狂。
那就變瘋狂吧!
但是無論要花什麼代價,都要再度像小孩一樣。
耶穌說只有那些像小孩的人才能進入我的神的王國。
我也要說同樣的話。
回到文明開始腐化你的那一點,回到教育開始腐化你的那一點,回到社會進入的那一點。
回到你尚未社會化的那一點,回到社會的力量沒有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
回到你天真純潔的那一點,
除非你再次回到那一點,否則障礙還是會存在。
再度成為一個小孩。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你是瘋狂的,
因為你正在拋棄你所有成人的價值觀:教育、文化、宗教、經典、禮儀。
你正在拋棄每一件東西。
你正在回到社會尚未腐化你的那一點。
整個過程看起來會很瘋狂,但是其實不然。
它是一種發洩。
如果你可以經歷它,你就會更清醒、更不瘋狂的走出它。
瘋狂會被丟掉。
你會變得更純淨、更清醒。
--- 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