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7ce1a34878475eeb68c7bd5341bb826  

  一個充滿著憂慮與不安的心靈,如何能瞭解道呢?

  人若受擾而憂慮不安,就無法具有真知。

  

這裏的「知」不是指你們所謂的知識。

當佛陀用「知」這個字時,他是指智慧,而不是資訊;

他是指知道,而不是知識。


人若受到煩擾而憂慮不安……

他就是在衝突之中、困惑之中、在內在的分裂之中,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變成一堆群眾……

他就無法具有真知。


智慧需要合一,智慧需要整合,

智慧需要一種覺知觀照的清澈狀態,去觀照你的行為、你的情緒、你的思維模式、你的感情,

智慧需要一種清澈的狀態去觀照每一件在你的內在世界中發生的事情。

只要觀照這些,奇跡就會開始發生。


如果你開始明白自己毫無理由就會說謊,這個覺察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路障。

下一次在你又想要說謊的那個邊緣上,一個內在的聲音將會說:

「小心,覺知——你又要跳進陷阱裏面了。」

下一次你又要掉入悲傷裏面時,內在的某種東西將會讓你警覺,會警告你。


這就是蛻變你的能量的道路,

這就是淨化之路,

這就是蛻變的永恆法則。

 

一個無憂無慮的心靈,不再尋覓、不再思辨孰是孰非,

一個跳脫出判斷的心思,將會觀照和瞭解。

  
所以門徒的首要條件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心靈,不再尋覓、不再思辨孰是孰非……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具有革命性的陳述。


佛陀是說:不要再思辨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因為如果去思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就會分裂,會成為一個偽君子。

你會假裝去做對的事而實際上卻去做不對的事。

而且在思考什麼是對的以及什麼是錯的同時,你就會有執著,就會有所認同。

你當然會認同對的觀念。


舉例來說,你在路旁看到一張百元紙鈔;那可能是從某個人口袋裏掉出來的。

現在問題來了:要不要撿起來?

一部分的你說:「撿起來絕對沒錯。沒有人看到,沒有人會懷疑。

而且你又不是在偷,錢就在那裏!如果你不撿起來,別人也會撿走。

所以為什麼不撿?准沒錯的!」

但是另一部分的你又說:「這不對,這不是你的錢,不是你的。這可以說是間接的偷竊。

你應該去通知員警,或者如果你不想麻煩的話,就向前走,把它忘掉一乾二淨。

而且也不要回頭看。這是貪婪,而貪婪是一種罪惡!」


現在,有兩種想法在對抗。

一個說:「沒錯,撿起來。」另一個說:「不對,不要撿。」

你要認同哪一個想法呢?

你當然會認同那個說這樣做是不道德的想法,因為那樣做比較能令自我感到自豪。

「你是個有道德的人,真是不同凡響;換作是別人早就撿走那張百元大鈔了。

在這個難困的時代,一般人再也不會謹言慎行了。」


你會讓自己不要認同那個想要撿紙鈔的想法。

並強烈地譴責這個想法:「這不對,這是我內在的原罪,我低劣的,該受到譴責的部分。」

你會讓自己遠離這個想法,會說:「我不會容許這件事發生。

它是我的本能,我的無意識,是我的肉體,是我的念頭在說服我這樣做;

否則的話,我是知道的,知道這樣做是錯的。那個知道這樣做是錯的那個我才是我。」


你總是認同於那個正確的,那個合于道德的態度,而不認同自己不道德的行徑——雖然你做了。

這就是偽君子產生的過程。


聖奧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中說:上帝啊,原諒我,

因為我不斷地在做著我知道我不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我知道我應該做的事。


這就是衝突,這就是人變得充滿著煩惱的過程。

因此佛陀給你一把萬能鑰匙。


這就是能使你解除一切認同的秘訣:

不要認同道德的想法,因為那也只不過是頭腦的一部分而已。


那是同樣的把戲:一部分說好,另一部分說不好,這是同一個頭腦在你裏面製造衝突矛盾。

頭腦總是二元性的,頭腦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活動。

它又愛又恨同一個人;它要做又不要做同一件事情。

它就是衝突,思考就是陷入衝突。

不要認同任何一方。


佛陀在說:只要成為觀照。

你看,有一部分在說這個,另一部分在說那個。

「我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兩個都不是,我只是一個觀照者。」

只有在那時候,瞭解才有可能升起。


一個無憂無慮的心智,不再尋覓不再思辨孰是孰非,

一個跳脫出評斷的頭腦會觀照和瞭解。


跳脫出對好與壞的評斷就是觀照的方法。

蛻變只有經由觀照才可能發生。

這就是道德與宗教之間的不同。


道德說:「選擇對的,抗拒不對的。選擇好的,抗拒不好的。」

宗教說:「只要觀照兩者,根本就不要選擇。保持在沒有選擇的意識之中。」


宗教與道德非常非常不同。

道德非常普通、世俗、平庸;道德無法引導你走到巔峰,道德不是神聖之路。

道德只是社會的一種策略。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事在某個社會是對的,在另一個社會中卻是錯的;

在印度被認為是好的事情,在日本可能就不好了。

今日被認為對的事明日可能變成錯的。


道德是社會的副產品,是社會用來控制人的策略。

道德已經變成你內在的員警,內在的法官——這是社會的詭計,用來催眠你,

使你合乎社會想強壓在人們身上的那些觀念。

所以如果你生在一個素食的家庭,那麼吃葷的人就是萬惡之首。


有一次一個耆那教僧侶告訴我:「我喜歡你的書,

可是為什麼你說到馬哈威亞時,也說到耶穌、穆罕默德和拉瑪克裏虛那?

你不應該把他們並列。

馬哈威亞就是馬哈威亞,他怎麼能跟耶穌、穆罕默德、拉瑪克裏虛那被列為同類、同等,而加以比較呢?」

我說:「為什麼不行?」

他說:「那耶穌喝酒,吃肉——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罪?」

穆罕默德吃肉而且娶了九個女人!人必須要斷絕女色,他卻不只一個女人,而是九個!


九是個完美的數字。

事實上,九之後沒有數字;九是最後一個數字,九之後又還原到一……


「穆罕默德娶九個女人,吃葷——你怎能把他跟馬哈威亞並列?

而且你怎能把拉瑪克裏虛那跟馬哈威亞並列?他以前是吃魚的。」


孟加拉人不能吃魚。

他對我的書唯一的批評就是我把這些人放在一起。


去問基督徒……我曾經問過一個基督教的傳教士:

「你覺得耆那教的僧侶怎麼樣?他這樣說過……你有什麼反對的看法嗎?」

他說:「當然有!你怎麼可以把馬哈威亞和耶穌並列?

耶穌為人類而活,為人類犧牲他的生命。馬哈威亞做過什麼?

馬哈威亞完完全全是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的救贖。

他完全不在乎別人!他不曾醫好一個瞎子,不曾讓任何死者從死裏復活。

他只是在山裏在森林裏,靜心二十年,還有比這更自私的事嗎?

全世界都在受苦,世人痛不欲生,而他卻不來安慰他們。

還有比這更奢侈的事嗎?只是待在樹林裏的河畔靜心,還會有比這更奢侈的事嗎?

他為可憐的人類做了什麼?

耶穌犧牲了他自己——他生為他人,死也為他人。

他的整個一生只有純粹的犧牲,別無其他。你怎能把馬哈威亞和耶穌相提並論?」


而他似乎是對的。

現在,你要如何決定呢?

佛陀不曾治癒過病人、瞎眼的人、聾人、啞巴,他只是靜心而已。

好像很自私!

他應該設立醫院,或者至少是學校;應該分送醫藥,應該去那些災荒地區為大眾服務……

他不曾做過一件這類的事情。

這是哪門子神聖的境界?

以一個基督徒看來,這是全然的自私。


現在,誰才對?

又要由誰來決定呢?

我們依據自己的偏見在生活。


那個耆那教的僧侶錯了,那個基督教的傳教士也不對,

因為兩個人都在評斷——而評斷的行為本身就不對。


耶穌是耶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

佛陀是佛陀——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

各有其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方式來表達神。

彼此都不是對方的拷貝,兩個人都不必模仿對方。


世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命,這樣才美。

如果世界只有一個又一個的耶穌出現,他們看起來像是從生產線出來的福特汽車一樣——

每秒生產一部福特汽車,一模一樣,彼此完全相同。

耶穌只有一個,僅此一個而且無法再製,這樣很美。

而且佛陀只有一個也無可仿製,這樣很好。


一個真正具有宗教內涵的人對事物會抱有不評斷的態度。

道德人士無法不評斷,他們變成法官。

現在,這個耆那教僧侶,和愚昧的一個凡人,卻想要評斷耶穌、拉瑪克裏虛那、穆罕默德。

他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瞭解,從來不曾靜心過——對他自己也還不瞭解。

這就是為什麼他會來找我的原因。


他來找我是想瞭解靜心是什麼,以及怎麼靜心。

他的靜心尚未發生,但評斷已經來了——而他甚至想評斷一個像耶穌這樣的人,

甚至對他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覺得慚愧羞恥,反而還非常的自傲。


而那個基督教傳教士的情形也是如此!

他對靜心,對佛陀的所為,馬哈威亞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

他完全不知道佛陀所發揮的功能的奧秘之處。

僅只他的成道本身對全人類而言就已經是無與倫比的服務了,再也沒有比這更高的事了。

沒錯,他是不曾醫好過任何人的肉眼,但他卻治癒了成千上萬人靈性之眼,這才是真正的服務。

他使得成千上萬的人聽到真理,傾聽,而後瞭解——這才是真正的服務。


但是這個基督教傳教士,因為他經營一所小學、一所醫院,就自以為有資格評斷別人。

衛道之士總是在評斷別人,一個真正具有宗教性的人絕不會評斷。

他活在凡事皆不評斷的意識之中。


一個跳脫出評斷的心靈會觀照和瞭解。

他只是觀照和瞭解。


如果佛陀遇見了耶穌,他會瞭解;

如果耶穌遇見了佛陀,他也會瞭解。

只是觀照,看,然後就有瞭解。

 

要明白身體是個易碎的瓶子

而且要把你的心靈構築為城堡

  
佛陀用「心靈」(Mind)這個自指涉意識。

佛陀用大寫的 Mind,不是指你那個平常的頭腦,

而是指當一切思維念頭都已經消失、完全免于思想時的頭腦。

把你的心靈構築為城堡,因為這個身體將會死去,不要依靠身體。


在每次的試煉之中

讓瞭解防衛著你

去保護你所贏取的一切


片刻都不能忘記,因為這場奮鬥將會很漫長,而且過程將會非常艱辛。

你會跌倒很多次,忘掉很多次。

你會常常開始去評斷,你會常常開始認同於這個或那個想法,

自我會常常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它自己。


每當自我在肯定它自己時、每當認同發生時、每當評斷又起來時──

趕快記住:觀照,

只要去觀照,然後就會有瞭解出現。


瞭解是蛻變的秘訣。

如果你能瞭解憤怒,慈悲會立刻灑落在你身上。

如果能夠瞭解性,將會立刻到達三摩地。

「瞭解」是你必須記住的最重要的字。

 

因為不久之後身體即將被拋棄,

屆時它還能感覺道什麼呢?

它躺在地上,像塊廢木似的

還能知道些什麼呢?


不要依賴身體,也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身體之中。

使用它,尊敬它,愛它,照顧它,

但記住:總有一天你將必須離開它。


身體只是一個籠子,將會被丟棄,而後籠中鳥便會飛走。

在那一刻來臨之前,照顧好籠中的鳥兒。

淨化你的意識,因為意識將會跟你一起走。

你的瞭解會跟你一起走,但你的身體不會。


所以不要浪費太多時間用化妝品、服飾和裝飾品去打扮你的身體,

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身體上面,

因為身體屬於大地,而大地會將它收回。


塵歸塵,土歸土。

你不屬於大地,你屬於超越大地的存在,你屬於某種不可知的。

你的家是在那不可知的之中,你只是這裏的一個訪客。


好好的享受這個旅程,儘量善用這個旅程可以讓你更瞭解、更成熟,

這樣你才可以帶著你的成熟、你的瞭解和你的智慧回家。

 

即使是最險惡的敵人,

也無法像你未經看守的思想那樣傷害你。

然而一旦心靈受到你的駕馭時,

它就會成為你的利器,

比你的雙親更加裨益於你。


但是同樣的心靈如果駕馭了——用觀照來駕馭、用靜心來駕馭——就可以被蛻變。

變成最好的朋友,誰也比不上它對你的好處。


心靈是一個梯子:

如果不加以看管,它會使你向下掉;如果用靜心加以駕馭,它可以幫助你提升。

同樣一個梯子!


心靈是一個門:

如果不加以看守,它會使你渙散;如果看守得宜,它可以幫助你歸於內在。


同一個心靈如果不加以看守的話會變成憤怒、恨、嫉妒;

而在看守之下,卻可以轉變成憐憫、愛和光。


觀照、覺醒、警覺、不做評斷。

不要成為一個道德家;要創造出一個宗教性的意識。

所謂「宗教性的意識」就是無選擇的覺知。


讓這句話深深地滲透到你的心中:無選擇的覺知。

這正是佛陀教義的精要。

  
今天到此為止。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