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的,我們現在活著這個作用、第六意識的作用,多半是「依他而起」。
「依他而起」的意思,就是外面的環境影響內在的思想;
外面有個東西,我們內心有這個思想。
假使一個東西素來我們沒有看過的,沒有見過、沒有聽過、沒有經驗過的,我們意識思維上也就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一切的心理作用都受外界的影響而起,所以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而起,「他」就是外界。
本來沒有東西,因為外界引發,就有我們心理作用。
例如我們研究佛學,本來沒有研究過,沒有佛的思想;
因為看了佛學、看了佛經,引起我們思想裡頭許多佛的道理、佛的觀念,這也是依他起性。
這個依他而起,他本來憑空緣起的,所以依他起是緣起。
「緣起」的意思是靠許多的因素,偶然地湊合攏來所發生的現象。
可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自己的心性現在起的作用是依他而起的,因此就「遍計所執」。
起來了這個作用以後,自己把自己心性的作用就抓得很牢。
因為我們思想裡頭想過一下,就認為自己真實有,自己不知道;
想過了「依他而起」,外界境界一引,起了作用。
譬如像鏡子一樣,有個東西一照,就有這個影像;這個東西走開了,鏡子裡頭就沒有影像。
可是我們人自己同這個鏡子作用一樣;沒有這個智慧,往往把照過了的東西、影子已經去了,把那個去掉的影子拼命自己在幻想,把它抓住在那裡——「遍計所執」,自己執著得很厲害,普通就叫做執著了、抓住。
「遍」,就是普遍的;「計」,自己的下意識在估計。
沒有、本來是假的,硬把它當成真的,說有。
「所執」,心理的意識上就把它抓得很牢。
譬如大家打坐、做功夫,偶然有個境界,生理及心理引發的,沒有什麼了不起!
然後過去了,「哎喲,我那個時候境界怎麼樣好、怎麼樣清淨、怎麼樣光明!」
你總沒有電燈光亮吧?電燈光關了就沒有了,沒有了過去了,依他而起,就算了。
在那裡感嘆啊,「現在我退步了!哎呀,像那個樣子……」
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死老鼠都臭了,你還在那裡想呢!——「遍計所執」。
所以「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假使我們懂了這個道理,不著相、不執著,依他起,隨用隨空。
等於在水上寫字一樣,水上寫字還是寫出來字了;寫過了,字也沒有了,水也平了,意思也表達完了。
等於鳥在空中飛一樣,飛過來、飛過去,鳥的確在飛著,飛過了,鳥也沒有留下痕跡,虛空還是虛空。
等於那個白雲在空中在飄一樣,飄過來、飄過去;白雲過了,虛空還是虛空,一切不留。
那麼這樣,知道依他起、隨緣而起、隨緣而空,不起遍計所執的作用,那麼當下就「圓成實性」,就自然圓滿。
此心、我們的心如明鏡一樣,隨時隨地,把心保留像乾淨純潔的鏡子一樣;
「物來則應」,有外界來的東西,鏡子裡就有影像、起作用;
「過去不留」 ,一切過去了,就沒有了。
文/南懷瑾
(全文取自: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lyjjz/5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