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有三種層面,

其中之一是倚賴,大部分人經驗到的都是這一種。

丈夫倚賴著他的太太,太太倚賴著他的丈夫,

他們相互利用,相互控制,相互佔有對方,將對方貶為日常生活用品。

世上所發生的愛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這個狀況,

這正足以說明為什麼原本能夠打開天堂之門的愛,卻變成只打開了地獄之門。


另一個可能是發生在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的愛,

這種愛偶爾才出現一次,但仍有痛苦,因為總有衝突在其間,沒有彈性的空間,

兩個人都是那樣地獨立,沒有人準備要妥協,沒有人願意為另一個人做調整。


詩人、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這些人,

他們有著獨立的靈魂,至少從他們心理的這部分來看,

要和他們一起生活就是不可能的,他們算是古怪的一群人。


他們讓別人自由,然而那個自由看上去更像是漠不關心,

一副滿不在乎、好像凡事都無所謂的樣子。

他們讓別人有獨處的空間,關係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是很膚淺的東西,

他們害怕與別人走得太深,因為他們愛他們的自由更甚於愛,並且他們不打算做任何妥協。


第三種可能的層面是互賴,

這種發生非常罕有,可是當它發生的時候,凡間就變成了天堂。

兩個人既不獨立也不倚賴,而是在一種高度的同步狀態之中,

仿佛是為對方在呼吸,仿佛是住在兩個身體裏的同一個靈魂。

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愛就發生了。


這才是叫愛,

另外兩者並不是真愛,它們充其量是一種安排,

不管是社會的、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怎麼說都只是一種安排,

第三種層面是心靈的。


路易士(c.S.Lewis)將愛劃分為兩種:

「出於需要的愛」(need-love)跟「贈與的愛」(gift-love)。


人本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他也將愛劃分成兩種,

第一種叫「出於匱乏的愛」(deficiency-love),

第二種叫「存在的愛」(being-love),

這其中的差異很值得探究。


「出於需要的愛」與「出於匱乏的愛」是對別人的倚賴,

這種愛是不成熟的,事實上,那不是真正的愛,那是一種需要。

你在利用別人,你將別人看成手段,你利用、你操縱、你控制,

你貶低了別人,你幾乎毀了人家,而人家也對你做一模一樣的事情。


另一個人試圖操縱你、佔有你、利用你,

和你利用另一個人一樣是沒有愛的做法。

這愛看起來像愛,實際上是個贗品。

可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身上,

因為你人生中關於愛的第一課是在童年時期學到的。


小孩自出生之後就倚賴著母親,他對母親的愛是一種「出於匱乏的愛」──

他需要母親,沒有母親他無法活下去,

他愛他的母親,因為她關係到他性命之維繫。


其實這不是真的愛,他可以愛任何呵護他的女性,

只要她能愛上他,幫助他生存下去,滿足他的需要。

母親像是他所吃的食物一樣,

他不但從她身上得到奶水,同時也得到愛--愛也是一種需要。


許多人一輩子都表現得幼稚,他們永遠長不大,

年齡上變大,但心智卻沒跟著長大。

他們的心態也依舊是不成熟的,總是在索求愛,就好像是對食物的需求一般。


當一個人開始愛,而且不是出於需求的時候,他就是成熟的人。

他開始流動、分享和給予,

兩者所著力的點不同,前者是在於怎麼得到更多,

後者在於如何給予,如何能給得更多,而且是無條件的給予,

這正是他長大、成熟的體現。


一個成熟的人是能夠付出的人,也只有成熟的人才能付出,

因為只有成熟的人才擁有,

當愛不是出於倚賴的時候,不管有沒有別人在你都能愛,

這樣的愛就不是一種關係,那是一種存在的狀況。


當一朵花綻放在深山裏的時候,沒有人去欣賞它,

沒有人知道它的芬芳,想想這朵花會如何?

沒有人經過它,對它讚歎一聲「啊,真美!」

沒有人品嘗它的美、它的快樂、沒有人分享這一切。

你想這朵花會如何?

它會凋謝?它會難過?它會驚慌失措?它會尋短見?

它逕自綻放,繼續地綻放,有沒有人經過都無關緊要,

它會不斷地將香氣散播到風中,將喜悅分享給神、整體。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的愛跟我與你同在時一樣,

因為我的愛並不是由你來決定的,

如果是那樣的話,當你走之後,我的愛也會不是了,

並不是你在拉走我的愛,是我在對你分享我的愛。

這是「贈與的愛」,這是「存在的愛」。


我並沒有完全同意路易士跟馬斯洛的看法,

首先他們稱為「愛」的愛並不是愛,那是一種需要,

需要怎麼會是愛呢?

愛是一種奢華的享受,一場豐盛的饗宴,

愛有如此豐沛的生命力在其中,使你不知該拿它怎麼辦才好:於是你只好分享。


你心中有許多首歌,你必須將它們唱出來,

不論人家是否聽到,假如沒有人聽,你一樣得唱你的歌、跳你的舞。

別人可能聽到,也可能錯過,但對你來說,你徜徉在洋溢的歌聲中。


河水並不為你而流動,無論你在不在,它都會流動;

它並不為你的口渴而流動,它只是流動著,

你可以透過它而解渴,也可能錯過,只視你自己而定。

河水並不真的為你而流,它只是流著,

你能喝到水只是一個偶然,它能滿足你的需求只是一個偶然。


有倚賴就會有痛苦,每當你倚賴別人的時候,你會覺得難受,

因為你自己變成了奴隸,然後你就會以一些微妙的方式來報復對方,

因為他施加了力量在你身上,但你卻不得不倚賴他。

沒有人喜歡別人強施力量在自己身上,

也沒有人喜歡倚賴別人,因為倚賴會扼殺自由。


愛無法在倚賴之中流動,

因為愛是一種自由的在,

它需要空間,需要絕對的空間,

別人不能侵犯這個空間,因為它非常的纖細脆弱。


當你倚賴的時候,別人就一定會控制你,你也會試圖去控制別人,

這就是發生在所謂情侶之間的衝突,

他們是親密的敵人,總是處在衝突之中。


先生與太太,你看他們在做什麼?

能夠愛是很稀有的事:衝突是一種慣例,而愛則是例外中的例外,

但他們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控制,甚至用愛來控制。


做先生的被太太要求做某件事,他會拒絕,

卻不是拒絕得理直氣壯,他身處在悲傷的深淵:

心不甘情不願地付出,只是為了要妳圍著他搖尾巴打轉。

女士也是同樣的情形,當丈夫有所求于她時,女士會說她累了,

說她有太多事要處理,她工作量太重,必須睡覺去了。


要操縱他人有兩種方式,其中之一是讓另一個人得不到你,

令他愈來愈渴求你,所以他會愈來愈倚賴你。

通常女人比男人更常使用這個手腕,

因為男人本來就居於權力的優勢了,

他不必用一些似有若無的方式來讓他顯得有力量,他本來就是了。

他是賺錢的人,那便是他的力量:就體力來說,他也比較強壯。


幾世紀以來,男人對女人灌輸制約,讓她以為她不比男人來得有力,

男人總是找一個各方面都略遜他一籌的女人,

他不會去娶一個教育程度比他高的女人,這樣一來他的力量就會遭到威脅;

他也不會去娶一個身高比他高的女人,因為個子高的女人看起來佔優勢;

他不會娶一個比他聰明的女人,因為她的能言善道會令他在辯論之中失去力量。


男人不會要女人去出風頭,因為這會顯得他微不足道,

而且從古至今,男人找的女人都要小他幾歲。

為什麼太太不能比先生大?

這樣有什麼不對?

因為她的經驗會比較豐富--男人的權力又受到打擊了。

於是男人總是找比他差一點約六歲,那正是女人在下墜的原因。


女人沒有理由比男人矮一截,一點也沒有必要為男人失去她的高度。

但由於男性總是選比她差一點的女人,女人失去了她的高度,

這樣的事點點滴滴進入她的頭腦,直到她從她原有的高度掉落。

女人失去了她的智慧,因為一個聰明的女人是沒有人要的,

在過去,聰明的女人被當成怪胎。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女人自這個世紀起又再次回到她們的高度,

連她們的骨頭、骨架都變得比較大,就在五十年之間……

特別是在美國,她們的大腦與頭顱都比以前大得多。


女性自由的想法使得某些很深的制約已經被粉碎了。

對於男性來講,他已經擁有權力,

他不必去學如何才能更精明一點,也不必學怎麼樣拐彎抹角。

而過去女性並沒有權力,當然她必須要懂得使用一些手腕以作為替代。

唯一能讓女人覺得有力量的,是來自這個男人對她的需要,

這不是愛,這是一場交易,

他們會不斷地討價還價,經常處於掙扎的狀況之中。


路易士和馬斯洛將愛劃分為兩種,我就不這麼做,

我會說第一種愛只是徒具其名,它是假貨,不是真愛,

唯有第二種愛才是愛。


只有當你成熟的時候,愛才會發生;

只有當你長大的時候,你才有能力愛。

當你知道愛並不是需要,而是像一條滿溢的河流:

「存在的愛」和「贈與的愛」,那時你方能無條件的分享。


第一種所謂的愛,根源於人對另一個人的深切需要,

而「贈與的愛」或「存在的愛」卻是從一個成熟、豐富的人身上滿溢到另一個人身上,

這個人是如此充滿著愛。


當你擁有愛的時候,你渾身上下會散發著愛的氣息,

正如同當你點亮一盞燈的時候,光束就向黑暗傳遞開來。

愛是存在的副產物,當你在的時候,你就被愛的氛圍所圍繞;

當你不在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愛的氛圍在你身上,這時你會向別人索求愛。


讓我再重在一遍:當你沒有愛的時候,你會向別人索求愛,你是個乞丐,

而別人也在向你索求愛,兩個乞丐互相向對方伸手要愛,兩個人都希望對方有愛。

很自然地,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兩個人都會覺得被對方欺騙了。


你可以去問任何一對夫妻或情侶,他們覺得被欺騙了。

那是你的投射才會以為別人有愛,當你的投射是錯誤的時候,別人能怎麼樣?

你自己的投射破滅,別人並沒有符合你的期待,事情不過就這樣。

而話說回來,別人也沒有義務去滿足你的期待。


你也欺騙了別人,這是別人對你的感覺,因為他希望能有愛從你那裏給他,

你們兩個都是這麼期待對方,但你們兩個什麼都沒有,愛怎麼能發生呢?

頂多你們可以一起難過,以前你都是一個人難過,現在你可以和另一個人一起難過,

不過,當兩個人一起難過的時候,那難過不是以單純的加法增加,而是以乘法的方式加倍。


一個人的時候你覺得挫折,兩個人的時候你也覺得挫折,

唯一的好處是,當另一個人跟你一起挫折的時候,你可以將責任丟給別人,

是別人讓你不好過的,這是個好藉口,你可以覺得心安:

「我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另一個人:有這樣一個老婆我能怎麼樣?

討人厭又嘮嘮叨叨,難怪我日子不好過。

有這樣一個老公我能怎麼樣?人長得又不帥,又小氣!」

現在你可將責任丟給別人,你找到了替罪羊,

只是你一樣在受煎熬,而且是比以前多了好幾倍。


這是吊詭的地方:那些墜入愛河中的人沒有任何愛,

那正足以說明他們為何會墜入愛河中,而因為他們沒有愛,他們沒辦法付出愛。


再者,一個不成熟的人永遠會愛上另一個不成熟的人,

因為唯獨他們能瞭解彼此的語言,

成熟的人愛成熟的人,

不成熟的人愛不成熟的人。


你可以一直換你的先生或太太,

但你一樣會再找到同類型的物件,吃同樣的苦頭;

開頭或稍有不同,但你重複吃同樣的苦頭,那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你可以換掉你太太,可是你並沒有改變!

你想是誰在選一個不一樣的女人當太太?

你是選的人,你會再次出於你的不成熟而做出選擇,

這個選擇會再次是同一類型的女人。


關於愛的基本面是,你要是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這樣你會選擇一個成熟的物件,

不成熟的人一點都不會吸引你,事情就是像這樣。


一個二十五歲的人不會去愛上一個兩歲大的嬰兒,

正是如此,當靈魂上及心理上你是一個成熟的人,你不會愛上一個嬰兒,

這種事不會發生,它無法發生,你會發現它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一個成熟的人不會墜入愛之中,

他從愛之中上升,墜入一詞是錯的。

只有不成熟的人才會墜入愛之中,他跌跌撞撞,跌入愛之中,不過仍舊想辦法站起來。

現在他沒辦法站了,當他找到一個物件時,他就不行了,

他隨時準備跌倒在地爬行,好像他沒有脊椎似的,他沒有力量單獨站起來。


一個成熟的人有能力單獨,

當他付出愛的時候,他不會對那個愛有所牽系,他只是付出。

當一個成熟的人付出愛時,他會因為你的接受而覺得感激於心,

而不會覺得因為他給你愛所以你應該要感激他。

他不會期望你要對他道謝,

不,一點都不會,他甚至不需要你的道謝,他謝謝你接愛他的愛。


當兩個成熟的人在愛之中時,

生命中最大的奧秘、生命中最美麗的現象之一就發生了:

他們在一起,卻又無比的單獨。

他們是如此緊密地在一起,使得他們幾乎變成是一體的,

但是在一體中卻又不失他們的單獨性。

事實上,他們的單獨性反而因此更加明顯,他們變得更單獨。


兩個成熟的人在愛之中幫助彼此更加自由,

他們不玩政治遊戲、不玩弄手腕,沒有想去操縱另一個人。

你怎麼能夠去控制你所愛的人?

想想看,控制是一種憎恨、憤怒與敵意,你怎麼能夠去控制你所愛的人?

你會希望他完全地自由與獨立,你會賦予他更多屬於他的單獨性。


所以我才會說它是最大的奧秘;

他們如此親密地在一起,使他們幾乎成為一體,

但仍舊在一體中不失他們各自的單獨,他們的單獨性並不受影響——

而且被強化了,就他們的自由來說,他們的單獨性因為彼此而更加豐盈。

不成熟的人陷入愛時會摧毀彼此的自由,為彼此製造包袱與囚禁;

成熟的人在愛中幫助對方更自由,他們幫助彼此摧毀各式的包袱。

當愛與自由一起流動時是美麗的,當愛與倚賴一起流動時是醜陋的。


記住,自由的價值比愛更高。

正因如此,在印度我們稱那最終的「莫克夏」,意思是自由。

自由比愛的價值更高,所以如果因為愛而破壞了自由,那是不值得的,

愛可以被丟掉,但自由要留下來,自由的價值更高。

  
沒有自由的話,你永遠不會快樂,

這是不可能的,自由是一個男人與女人最本質的渴望。

完全的自由,絕對的自由,所以人會討厭所有破壞自由的任何事情。


難道你不恨你所愛的那個男人嗎?

難道你不恨你所愛的那個女人嗎?

你當然恨!

那是一個你必須忍受的惡魔,因為你無法單獨,

你必須跟某人在一起,

你必須調整你自己以滿足另一個人的要求,

你得容忍,你奉承愛。


愛,要真的愛,

第二項是「存在的愛」或「贈與的愛」。


「存在的愛」的意思是:愛是一種存在狀態,

當你到達的時候,當你已經知道自己是誰時,

愛自你裏面升起,接著愛的芬芳四溢,於是你可以將愛分享給別人。


你怎能分享一個你並不擁有的東西?

付出以前,先決的基本條件是擁有。

 

--- Os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漫遊潛獵客 的頭像
    漫遊潛獵客

    漫遊潛獵客的部落格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