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assana 是一種已使得世界上許多人開悟的靜心,
它比其他的任何一種靜心更能使人開悟,
因為它是最最基本的,
所有其他的靜心同樣是基本的,只是形式不同,
某種非基本的東西也同樣在裏面,但是味帕沙那是純基本的,
你無法將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扔掉,也無法加入任何東西來助長它。
味帕沙那是如此簡單,甚至一個小孩也能去做,
事實上,一個最小的小孩也能做得比你好,
因為它的頭腦中沒有被塞滿垃圾,他是清純的和天真的。
味帕沙那能用三種方式——你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一種。
第一種方式是:
覺知你的行為,你的身體,你的頭腦,你的心;
散步,你應該帶著覺知散步;
擺動你的手,你應該帶著覺知擺動;完全覺知你正在擺動著的手。
你可以毫無任何意識地擺動它,就像一架機器……
你在早上散步,你可以對你的腳不帶覺知地一直散著步。
要對你的身體的運動保持警覺,
在吃飯時,要對吃飯所需的任何動作保持警覺;
在洗澡時,要對那種隨之而來的涼爽、對沖灑在你身上的水及其中的巨大的快樂保持警覺——
只要保持警覺,它不應該一直發生在無意識狀態中。
對你的頭腦同樣也是如此。
在你的頭腦的螢幕上,無論出現過什麼思想,只要做一個看者;
在你的心靈的螢幕上,無論出現過什麼樣的情感,只是保持一種觀照——
不要投入,不要去獲得認同,不要評價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那不是你靜心的部分。
第二種方式就是呼吸,變得覺知呼吸。
當你吸入,你的腹部開始隆起,而當你呼出,你的腹部再開始復原,
所以第二種方式就是去覺知腹部:
它的隆起和回落,只是非常地覺知腹部隆起和回落……
而腹部正是接近生命的本源,因為小孩就是通過肚臍與母親的生命相連接的,
在肚臍的後面就是他的生命之源,所以,當腹部隆起時,這是真正的生命的能量,
每次的呼吸起落正是生命的活力,
那也並不困難,或許會更容易些,因為它只是一種技巧。
在第一個方式中,你必須覺知身體,你必須覺知頭腦,你必須覺知你的情感、情緒,
所以這已有了三個步驟了。
第二種要達到的方式只有一個步驟:只是覺知腹部,它的隆起和回落。
而結果是一樣的。
當你變得更加覺知腹部,那麼頭腦也就會變得寧靜,心也會變得寧靜,情感會消失。
第三種方式就要覺知呼吸的入口處,當呼吸通過鼻孔進入的時候。
感覺到在那個極點——另一點是腹部——感覺鼻子,
氣的吸人給你的鼻孔一種清涼的感覺,然後氣呼出……吸進來,呼出去。
那同樣也是可能的,它對男人而言比對女人更容易,女人更覺知到腹部。
大多數男人甚至不呼吸到腹部那麼深,呼吸時,他們的胸部一起一伏,
因為有一種錯誤的形體健美的觀念盛行於整個世界,
如果你胸脯高高的,你的腹部幾乎是不存在的話,那的確是一種較美的體形。
男人選擇了只到胸脯的呼吸,所以胸脯變得越來越大,而腹部縮了下去,那樣顯得他更健美。
整個世界,除了日本,所有的運動員和體育教練都強調呼吸要充滿肺部,
擴展你的胸脯,縮小你的腹部,他們的理想就是像獅子一樣,胸脯大而腹部非常小,
所以要像一頭獅子,那已經成為體操運動員和正在練體形的人的規則了。
日本是唯一除外的,他們並不在乎胸脯是否應該寬闊,腹部是否應該向內收縮,
收縮腹部需要某種訓練,這並不是自然的,日本已經選擇了自然的方法,
因此你看見日本的佛像,你會感到吃驚,
通過這種方法,你可以馬上辨認出是一座印度的佛像,還是日本的佛像。
印度的釋伽牟尼佛像有一個非常健美的身體,腹部非常小,胸脯非常寬闊,
但是日本的佛像則完全不同,他的胸脯幾乎是平平的,
因為他呼吸是從腹部開始的,但他的腹部比較大,這並不很好看——
因為現在世界上流行的觀念已盛行很久了,但是從腹部呼吸則更加自然,更加放鬆。
在夜晚,當你睡覺時,你並不是從胸脯呼吸的,你是從腹部呼吸,
那就是為什麼夜晚有如此放鬆的體驗,
清晨在你睡醒之後,你會感覺如此清新,如此年輕,
因為整個夜晚你都在自然地呼吸……你是在日本!
這些是兩個關鍵點:
如果你害怕從腹部呼吸,並一直注視著它的起伏,這會毀壞你健美的體形;
……男人或許對健美的體形更感興趣。
那麼對他們而言,去觀照呼吸的入口,鼻孔,這比較容易些,
觀照,當呼出時,觀照。
這些就是三種方式。
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做,
而如果你想兩種方式一起做,你就兩種一起做;那麼努力會更加強;
如果你想三種方式一起做,那麼,你就三種方式一起做,那些可能性就會更快地實現,
但這一切全由你而定,只要感覺舒服就行。
記住:舒服就是對的。
當靜心定下來了,頭腦寧靜了,自我就會消失,
你會在那兒,但是那兒沒有“我”的感覺,
於是門打開了。
只是帶著愛的渴望,帶著迎接的心情,等待著那個偉大的時刻——
任何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偉大的時刻——開悟的時刻。
它會來……它肯定會來,它從來不曾延誤一會兒。
一旦你在正確的軌道上,它就會突然地在你裏面爆發,使你蛻變。
過去那個人死了,而一個新人誕生了。
--- Osho
延伸閱讀:
開悟
http://twtwwanton.pixnet.net/blog/post/26524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