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您曾說我們單獨的來到世界、單獨的活著、單獨的離開。
但自從出生之後,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身份,似乎依然在尋求與別人的關連。
可以請您討論一下嗎?
你問的是每個人都有的問題。
我們一個人來、一個人活、一個人走,
單獨(aloneness)正是我們的本質,不過我們並沒有察覺到它,
因為沒有察覺到它,我們對自己依然陌生。
單獨是無比的美和喜樂、寧靜及祥和,與萬物自在共存,而我們卻將它誤解為寂寞。
寂寞是一種對單獨的誤解,一但您將單獨誤解成寂寞,整個背景就完全變了。
單獨有一種美和莊嚴,是積極的;寂寞則是可憐的、消極的、悲觀的、憂鬱的。
每個人對寂寞都避之唯恐不及,它像個傷口,會痛;
要逃離它,唯一的辦法就是處在群眾之中,變成社會的一部分,
擁有朋友、建立家庭、擁有丈夫或妻子、擁有小孩。
然而,沒有人曾經成功地忘懷它,
那是你的本質,你可以漠視它,但你無法忘記,它會一再的顯現。
而且困擾變的日益複雜,因為你未曾以它本然的樣子來看待它;
你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孤單地活在這個世上。
在字典裡,『寂寞』和『單獨』的字義是相同的,
這顯示字典編撰者的頭腦狀態,他們一點也不瞭解寂寞和單獨有著極大的不同。
寂寞是一種空缺,某些東西錯失掉了,需要一些什麼去填滿它,
因為從一開始就對它產生誤解。
你年紀越大,那個空缺變得愈大。
人們非常害怕獨處,因為有了種種愚蠢的行徑。
我見過人們可以獨自玩牌,但對手並不在那裡,他們發明了一個人可以玩雙方的紙牌遊戲。
藉著種種方式,人企圖和外界維持緊密聯繫──
那也許是與人在一起、也許是投入在工作中……就是有那些工作狂,
他們害怕週末到來,因為到時候要做什麼呢?
倘若他們什麼事也不做,只剩下自己,那成為最痛苦的經驗。
整個世界在週末最常出現的狀況,會讓你大感驚訝──
人們匆匆忙忙地開著車,一部接著一部前往度假名勝、海濱、避暑勝地,
期間也許要花個八個、十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結果他們在那兒無事可做,因為所有群眾也都來到這裡。
現在他們的住家、社區、城市反而要比海濱勝地安靜多了;
每個人都來度假了,但某些『交戰』又將進行……….
人們玩著牌、下著棋,看好幾個小時的電視。
平均每人每天看五個鐘頭的電視;人們聽著廣播節目……只是避開面對自己。
這一切休閒活動唯一的理由是──不要只剩下一個人,那太可怕了!
然而,這個觀念卻是來自他人,是誰告訴你獨處是可怕的?
那些已經領悟了單獨的人則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他們說:獨處的美、平靜和喜悅是無與倫比的!
但是你聽從群眾的說法。
極大多數的人活在誤解之中,他們被查拉圖斯特拉、佛陀搞的心神不寧?
所以,認為這些單獨的個體可能是錯的、可能是幻覺,他們在自欺欺人;
千千萬萬的人不可能是錯的。
大家都同意說,一個人獨處是生命中最糟糕的經驗,那是地獄。
然而,任何關係都是因為恐懼、因為內在單獨的地獄、因為無法被滿足而產生的;
關係本質上就是有毒的。
你不愛你的女人,你只是利用它來避開寂寞;
你的女人同樣也不愛你,她也是在利用你避開寂寞。
自然而然,任何以愛為名的事情都可能發生──除了愛以外。
會有吵架、爭執,但這還是比沒有好:至少有個人來填滿你,藉此你就能夠忘記寂寞。
倘若如此,愛便不可能產生,因為沒有基礎存在。
愛絕不是來自恐懼。
你問說 :
幾天前您曾說我們單獨的來到世界、單獨的活著、單獨的離開。
但自從出生之後,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身份,似乎依然在尋求與別人的關連。
這個尋求與他人的關連只不過是逃避現實罷了。
即使是最小的嬰兒也是沒事找事做,
如果無事可做,她會吸吮自己的腳趾頭;
這些徒然無用的行為,沒有什麼意義,然而那就是刻意讓自己樂在其中──他有在做些什麼。
你可以在車站、機場見到小孩仔抱著他們的玩具熊,她們沒有那些東西會睡不著;
黑暗令他們寂寞,甚至感到不安,玩具熊是一種慰藉,就像有人陪著他們;
你們的神不過是個成人的玩具熊罷了。
你無法活出本來面目;
你的人際關係不是真誠的人際關係,它們是醜陋的,
你正在利用別人,也知道別人在利用你。
利用就是將它貶為一件東西、一件商品,你根本也尊敬那個人。
更特別的是,與別人發生親密關係經常吸引我們。
這可用心理學來解釋︰
你被母親、父親扶養長大。
如果你是個小男生,你會開始愛上母親,然後對父親嫉妒,因為他是你的對手;
如果你是個女生,你會愛上父親,然後恨你的母親,因為她是你的對手。
這些都是已被證實的理論,不是假設,結果你的一生陷入悲慘的境地。
小男生將母親的形象當做女人的典型,並且一直是為理想對象的條件,
母親是他唯一如此接近,如此親密了解的女人──
她的面貌、她的頭髮、她的氣息……一切都銘記在心,
這正符合一個科學上的描述:變成他心理上的印記(imprint)。
這同樣也發生在小女生對父親的態度上。
當長大了之後,當你與另一個人墜入愛河,你會認為:「也許我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沒有天造地設這回事──但你為何被特定的人吸引?
那是因為你心中的印記。
他一定是某些地方類似你的父親;她一定是某些地方類似你的母親。
當然,不可能有一個女人(男人)和你母親(父親)完全一樣,
而且無論如何,你並不是在找一個母親(父親),你是在找一個妻子(丈夫),
但是你心中的印記決定了誰是恰當的人選;
一旦你見到那個女人(男人),毫無理由地,你即刻被她(他)吸引;
你內在的印記立即發生作用──這就是你要的女人,或者就是你要的男人。
偶爾在海邊、在電影院、在花園與異性邂逅也是不錯的,因為你對彼此一無所知。
但是你們兩人都嚮往一同生活、想結婚,然而這正是情人問最危險的一個步驟。
一旦你結了婚,會開始察覺到對方的全部,而且會在每一方面感到驚訝──
一定是什麼搞錯了,這已不是當初那個人了;
因為他們不符合你印象中的典型,而且麻煩是多重的,
因為女方也帶著父親的典型──你也沒能符合;
你也帶著母親的典型──她也不符合。
這就是一切婚姻失敗的原因。
只有極少數的婚姻沒有破裂──
我也希望神將你從這種沒有破裂的婚姻裡拯救出來,因為那是心理上的病態。
有的人是虐待狂,他們享受虐待他人;
有的人則是被虐待狂,享受虐待自己。
倘若夫妻倆是屬於這兩個類型,那麼這個婚姻將是成功的。
一個是被虐待狂、一個是虐待狂──這是個完美的組合,
因為一個享受被虐待,一個享受施以虐待。
然而,你通常很難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虐待狂還是被虐待狂,然後去找尋相反的一方……
倘若你夠聰明,你會去看心理醫生來找出自己是哪一類型,
是被虐待狂還是虐待狂?同時請他給你一些擇偶的建議。
有時候,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碰巧結為連理,他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因為他們彼此滿足對方的需要,
但這是什麼樣的需要呢?他們兩個都有精神病,活在虐待的世界裡。
──除非是這種情形,否則每一椿婚姻注定會失敗,
理由很簡單:元兇就是心理上的印記。
即使在婚姻當中,你對婚姻關係的基本需求也無法被滿足。
你和你妻子在一起的時候,比自己獨處的時候來得更孤單,
讓夫妻兩人共處一室使他們痛苦萬分。
所有的努力──不管是投入人際關係還是忙碌在各種事情裡……只不過是要逃避你害怕寂寞的念頭。
而我要慎重地向你說清楚,這就是靜心者和凡夫俗子的分野。
凡夫俗子不斷努力去忘記自己的寂寞;
而靜心者開始愈來愈熟悉自己的寂寞,
在從前的時代,他會離開塵世,去洞穴裡、山上、森林,只是為了獨處,
──他想知道他是誰?
在人群裡這是困難的,因為有許多叨擾。
那些已經領會到自己單獨性的人,已知道人類可能達到的最大喜樂──因為你的本性就是喜樂。
在與單獨的自己和諧一致之後,你就能與人產生關連,
這樣的關係會帶給你極大的喜悅,因為不是來自恐懼。
找出和自我融合的方式後,你就能夠創造,
你就能夠恣意地涉入任何事情,因為這樣的涉入不會再逃離你自己。
此時,你表達了自己,並展現自己所有的潛能。
唯有這樣的人──不論是過單獨生活或是過社會生活、不論結婚與否,都沒有差別──才能不斷地處在喜樂、祥和、寧靜之中,
他的生命是一場舞蹈、一首歌、一朵綻放的花、一陣芳香……
無論他做些什麼,他都帶來芬芳。
然而最基本的是,去完全了解你的單獨。
「逃避自己」是從群眾那裡學來的──因為人人都在逃避,所以你也開始逃避。
每個嬰兒皆誕生在群眾之中,然後開始模仿人群,
別人做什麼,他也去做什麼,他與其他人一樣,也落入同樣的悲慘情境中,
而他認定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他完全錯過了生命。
因此,我提醒你,別將單獨誤認為寂寞。
寂寞必定是病態的,而單獨卻是完全健康的。
季斯伯求診於醫生郭德伯。
「啊!你病了。」(You are very sick)
季斯伯︰「請給我另一些意見。」(Can I get a second opinion?)
「好吧,」醫生郭德伯說︰「你也醜得很!」(Yes, you are very ugly too)
我們都不斷在重複同樣的誤解。
我希望你知道,發現生命的意義最首要的一件事就是進入自己的單獨,
它是你的神廟,你的神就住在裡面,而且你無法在別處找到這座廟。
你可以繼續登陸月球、火星,但依舊徒勞無功……
一旦你進入自己本性的最內在核心,你將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是攜帶著如此多的喜悅、如此多的歡樂、如此多的愛……而你卻逃避這些寶藏。
發現這些取之不盡的寶藏後,你就能夠投入人際關係、變成有創造力,
經由愛的分享來幫助別人,而不是去利用他們,
你的愛給予人們尊嚴,不會令他們受辱。
你也能輕易地引發他們去尋找自己。
你的所作所為,都會將你的寧靜、你的祥和、你的祝福散播在世上所有的角落裡。
但是,任何家庭、社會、大學都沒有教我們這個基本的道理。
人們繼續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且視為理所當然。
每個人都苦不堪言,所以再加你一個也不嫌多,你無法成為例外。
但我要對你說:你可以是一個例外,只需要正確的努力。
有個基督教的格言:愛你的鄰人如同愛你自己。
然而,假使我不愛自己,又怎麼能夠愛別人呢?
首先是去愛你自己。
不要嚴厲對待自己,要柔和地關懷自己;
學習如何原諒自己──一次又一次──七次、七十七次、七百七十七次……
學習如何原諒自己,不要嚴苛無情、不要反對自己。
那麼你會像一朵盛開的花!
在綻放的過程中,你將吸引別的花朵,
那是自然的天性︰石頭吸引石頭,花朵吸引花朵。
如此一來,會有一種優雅的、美妙的、充滿祝福的關係存在。
倘若你能夠尋得這樣的關係,那將昇華為虔誠的祈禱,極致的喜樂,
透過這樣的愛,你將領悟到神性。
--- 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