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要怎樣知道何時是結束一種愛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呢?
當一個人感到害怕時他要怎樣與別人深交呢?
關係和愛是截然不同的事。
愛絕不會是一種關係,而關係絕不會是愛。
愛會連結,但它並不是一種關係。
關係是一種死的東西,一種封閉的東西。
愛是一種流動。
你問我:『要怎樣知道何時是結束一種愛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呢?』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記得它:愛絕不是一種關係。
那是其他東西在冒充愛。
也許你正在尋找一個丈夫或一個妻子──你正在尋找某種安全,你正在尋找某種組織。
一種有結構的生命是一種扼殺的生命。
在人類的頭腦中有一種尋求結構的固執,
因為在結構的生命裡人會感到安全,
一個人會知道他在哪裡,一個人會知道他與對方的關係中自己的位子在哪裡。
它似乎是因為人誕生在媽媽的子宮裡,有九個月的時間都保持在一種結構裡,
而那種情形繼續深入到靈魂──人總是試著要在某些地方找到一種結構。
如果他墜入愛河的話,立即地他想要讓它變成一種關係!
他想要結婚。
他想要製造某種條件。
他想要讓它成為一種契約。
或是他進入一所教堂,或是他進入一個政黨,或是他進入任何俱樂部,
而他想要被建構,他想要知道在等級制度中、在任何關係中,他的位子是在哪裡。
他想要擁有認同──『我是這個』。
他不想要待在不確定中。
而生命是不確定的。
唯有死亡才是確定的。
當愛變成一種關係的時候,它變成一種包袱,
因為有了期待,有了要求,有了挫敗,而且雙方努力想要主導。
它變成一種權力鬥爭。
兩個人能夠非常深入地在一起。
他們愈深入,就愈不可能出現任何關係。
他們愈深入,在他們之間就存在有更多自由。
他們愈深入,就愈不可能出現任何要求、任何操控、任何期待。
自然地,就沒有任何挫敗的問題產生。
關係意味著某些事完成了、結束了,關閉了。
愛絕不是一種關係;愛是一種連結。
它永遠是一條河流、流動著、無止盡的。
愛不知道有句點;蜜月開始但永遠沒有結束。
它不像是一本在某個點開始而在某個點便結束的小說。
它是一種一直繼續下去的現象。
戀情會結束,愛會繼續。
它是一種連續。
它是一個動詞,不是名詞。
而為什麼要把與人連結的美貶低成關係呢?
為什麼我們如此倉促呢?
因為與人連結是不安全的,而關係是一種安全,關係有某種確定。
連結只是兩個陌生人的遇合,也許很快地我們互相說再見了。
誰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是如此害怕所以我們想要讓它確定下來,我們想要讓它可以預測。
我們想要明天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不允許它自由地依它自己的方式。
所以我們馬上把每個動詞貶低成一個名詞。
當你單獨一人感到快樂時,當你能夠自己生活時,就沒有進入關係的內在需要。
那並不表示你不會與人連結。
但是與人連結是一回事,而進入關係是截然不同的事。
關係是某種包袱,與人連結是分享。
你會與許多人連結,你會與許多人分享你的喜悅,但是你不會依賴任何特定的人,你不會允許任何人依賴你。
你不會是依賴的,而你不會允許任何人依賴你。
那麼你就會活出自由,活出喜悅,活出愛。
愛會尊敬對方。
它是一種『付出與接受』的關係。
愛享受付出,愛享受接受。
它是一種分享,它是一種交流。
在愛之中兩個人是平等的;在一種性的關係中兩個人是不平等的。
愛本身有一種全然不同的美……
這個世界慢慢地、慢慢地進入了愛的關係;因此出現了很大的混亂。
所有的舊制度正在消失──它們必須要消失,因為它們是奠基在『我與它』之上的關係。
新的交流方式,新的分享方式必定要被發覺出來。
它們會有一種不同的風味,是愛和分享的風味。
它們會是不佔有的;沒有佔有者。
愛的最高層次就是祈禱品質。
在祈禱品質中就有親密交流。
在性裡面就是這種『我與它』(I/it)的關係;
在愛之中是『我與你』(I/thou)的關係。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就停在那裡;他的猶太教的傳統不允許他走得更遠一些。
但是必須再多走一步,既不是『我』,也不是『你』(Thou)──我和你都消失的關係,兩個人不再分開運作而是合而為一的關係。
一種無與倫比的統合,一種和諧,一種深深的調和──兩個身體但只有一個靈魂。
那就是愛的最高品質。
我稱它祈禱品質。
--- Osh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