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007.jpg  

正念如鏡子般,分毫不差地如實映現當前事物。
 

正念是沒有批判的觀察。

這是一種沒有評論的心靈能力,

以這種能力,不帶責難、批判、也沒有任何驚訝地看待事物。

它只是持衡地注意事物的天然原貌。


正念沒有揀擇、評判,只是觀察。

請注意,所謂的「不揀擇、亦不批判」,指的是行者以一種近似於科學家用顯微鏡來觀察物體那般的心態來觀照身心的體驗,不帶絲毫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只以事物本然的樣貌來看待它們。

也正是在這樣的如實察照中,行者才能體證無常、苦以及無我的真理。
 
 
按心理學的觀點,如果不接受當下發生的心態,不可能客觀地觀察當下發生甚麼。
 
碰到不舒服的時候更是如此。


為了觀察恐懼,必須先接受恐懼的事實。

不完全接受愁苦,便無法檢查它。

其它暴燥、激動、失望……等不舒服的情感也是一樣。

如果你忙於排斥,就無法完整地檢查。

無論發生甚麼,正念只是「接納」。

接受它是一種生活體驗,毫無自負、慚恥、也沒有自我因素---只是接受當下。
 
 
正念是一種不偏袒的「觀看(觀照)」。

只是如實「覺知」而無疑。

正念既不迷戀好的心理狀態,也不逃避壞的心態;不攀緣愉快的、也不逃避不愉快的。

正念對所有的思想、感覺、經驗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壓抑。
 
 
正念是不帶概念的「覺知」,sati 的另一種說法是「赤裸裸的注意」,但不是思考。
 
它不陷入思想或概念。它不沈溺於想法、意見、回憶,它只是「看」。

正念記錄經驗,但並不比較它們,並不貼標籤或分類,它只是如同初次經歷發生的事,它是在開始思考前的了解過。
 
 
正念是「覺知」當下,對當下發生的事如實觀察,它永遠存在於當下。

如果你憶起了你二年級的老師,那是「回憶」。

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回憶二年級的老師,那是正念。

如果你「概念化」整個過程,然後對自己說「我正在回憶」,那就變成是「思考」了。
 
 
正念是無自我的覺醒,它跟「我」無關。

正念使你明白現象只是現象,沒有甚麼叫「我」或「我的」。

例如你左腳痛,通常意識會說「我痛」。

而有正念的話,你只是視感覺為感覺,不會加上額外的「我」。

正念阻止你在知道後又去增減任何東西。

正念只是如實「覺察」,沒有扭曲。
 
 
正念是無關乎目的的覺知。

一個安住於正念中的行者,能以不忮不求的態度來看待事情的結果。

對於凡事的變遷,不會汲汲營營地強求。

行者經由觀照的心靈,如實體驗每個當下的實相。

沒有未達成的目標。

只有如實的觀察。
 
 
正念是「覺知當下變化」,

它觀察經驗的流程與事物的變化,它看見所有現象的產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

正念是時時刻刻不間斷的觀察事物,它觀察現前於心境上,不論生理、心理或感情上的變化。

就好像端坐看戲一樣。

正念就是觀察每個現象當下瞬逝的本質。

視其生、視其滅。

看它帶給我們甚麼感覺,我們如何回應;看它如何影響他人。


對一意修持正念的行者來說,惟一工作,就是不帶任成見地持續直觀內在宇宙的表演。

注意!是內在的宇宙。

禪修者開展正念不是為了關心外在世界,而是為了研究自身內證的經驗、思想、感覺和認知。

禪修就是要把自己當作實驗室。

內在宇宙包涵了足以回應外在世界的龐大資訊。

檢視這些資訊可以導向全然的自由。
 
 
正念是參與性的「觀察」,禪修者同時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

他觀察自己的感情與動作,而同時去感受它們。

正念並非思考的覺知,它只是知道,就如同鏡子物來則應般地反射。

正念是客觀的,但不是冷漠或無感情。

正念是清醒地體驗生活,是生命過程中覺醒的參與者。
 
 
正念很難藉文字來定義它,這不是因為它複雜,而是由於它過於單純而無隱。

這類問題亦常存在於我們的經驗中,往往最基本的的概念最難澄清。

我們可以在英文字典中看到一個典型的例子:長的字通常具有明確的定義,而某些很短的字卻需整頁的說明。

在物理學上,最難以解釋的就是最基本的、處理最基礎本質的量子力學。

正念之難以用文字描述,即使你用文字說明一整天也無法解釋清楚。

我們無法將之完整地描述,但我們可以解釋它的作用。


 
 
   --- 阿姜 查
 
***********************************************
 
阿姜查(1918-1992)
 
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
 
13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
 
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拖缽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
 
1954年回到家鄉烏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
 
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
 
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
 
其中包括Jack Kornfield、Paul Breiter,Ajahn Amaro,甘比羅法師等。
 
著作:《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阿姜查的森林教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遊潛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