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身觀念處
調節呼吸即是調節身體,使心平靜,稱為「身行定止」而達到「三摩地」(禪定)。
第一階:
習觀察長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詳情,如什麼是長呼吸?發生時有什麼感覺? 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和長呼吸混熟。
第二階:
觀察(短)呼吸一切詳情,在運氣、感覺、及對身體的影響等方面,與長呼吸做一番比較。和短呼吸混熟。
兩種呼吸反覆運行,相互比較,結果便會洞識呼吸,明瞭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響力,必須如此認識呼吸。
第三階:
觀察這兩呼吸對身體的關係,稱為「身行」。
肉體稱為身,呼吸也稱為身,兩者不能分開,必須知道兩種身的一切,才可稱為「知道一切身」。
第四階:
所謂「身行定止」,便是調節呼吸使其逐漸的平息,身體也跟著逐漸靜定,心因此也達到禪定。
──「跟走」
其法(秘訣或善,也即現代之所謂「技術」)便是在運行長呼吸時,對它慎密監視,好像在跟隨著他走一樣,知覺一直緊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不離。
假定兩個距(據)點,上方在於鼻端,下方在於肚臍,這只是假定而已。
呼氣進(吸)時氣息從鼻端進入一直達到肚臍,以此為終點別處不管。
呼氣出(吐)時氣息又從肚臍開始走出鼻端,以氣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覺作(追)蹤的目標。
氣息走進時知覺也跟著從鼻端走到肚臍,氣息走出時知覺也跟著從肚臍走到鼻端。
假定有一條空管從鼻端通到肚臍,氣息在這條空管裡來回奔走,知覺也緊跟著氣息來回走,這樣設想久不會感到困倦。
如果知覺走失使用力呼吸,使容易覺察,必要時可以大力呼吸已至發聲,聲隨氣加強感覺,即耳聽到聲音而心觀住於氣息,這樣雙管齊下也是好的,好在容易觀察。
如果能修到知覺堅跟著氣息不放,堅定不移,不會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階。
──「守觀」
知覺不再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了,只堅守在一個適當的地點觀望。
這個適當的地點就是鼻端或鼻門,知覺在鼻門守觀,氣息走進鼻門時便立刻知道,但並不跟著走,坐著觀望而已。
不過沒有呼出之前,有一個停頓時間必須提高警覺,以防知覺走失,呼氣時也一樣。
只在鼻門守觀,應如守門人嚴坐執行。
氣息運行時,粗也知其粗,細也知其細,進也知其進,出也知其出,這便是守觀。
──「取相」
守觀的一階練習純熟了,便可繼續修持觀照相境。
以內眼觀視鼻端,不故以前觀察的是氣息,現在心已堅定了,在鼻端逐漸浮現出相境,代替氣息的存在。
但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只要能夠(凝聚形相用來做)觀察,什麼相體都可以,而且這些相境隨人而異。
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並不是實體,作用在於訓練心的定力。
能夠一直寧觀著它不放,這叫「取相」。
──「似相」
運心變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種種需要的形體(變顏色、縮小放大、移動遠近),這叫作「似相」。
──初禪:尋、伺、喜、樂、一心境性
達到禪定的先決條件便是先要習熟「似相」,能變化相境操縱自如,然後攝念定觀在一個明晰的化相上,
這就是說我們的心已經鍛鍊到十分精純,達到能夠控制自如的程度,可以開始提觀禪地五種感覺:
尋:心觀住(繫)於所緣的感覺。
伺:心滲透於所緣。
喜: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做事成功時覺得十分滿意的情境一樣,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於形色。
樂:因定靜而感到安樂,心曠神怡。
一心境性: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觀見「尋、伺、喜、樂、一心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禪的境界。
如果達到這個初禪境界,便等於完成了「身行定止」階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標。
第二段:受觀念處
這裡的「受」便是指禪定裡的喜、樂感受而言。
第五階:
在每一呼吸上觀察「喜」發生的情形,熟識其面目,
有如上段洞視呼吸的一切一樣,知道什麼叫作「喜」?這狀態如何?為什麼會發生?有什麼威力?
喜受性粗,樂受性柔。
當我們做事成功時,會歡喜得肉跳,有時更會高呼踴躍,表現出各種激烈的舉動,這便是「喜」。
第六階:
喜極之後必生安樂。必須抹開喜念,以便露出樂念。
樂念比較溫柔定靜,更加舒適,心曠神怡。
這一階便是觀察這種樂受,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詳細觀察,直至純熟洞識,知道什麼叫作樂?
正如我們洞識長短呼吸一樣。
第七階:
觀受(受即是行,心的真正支配者;「心行」;也即「喜」與「樂」)支配心的情境,
喜與樂對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視,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修行觀察。
第八階:
抑制心行以達定止;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於心。
如樂受發生時,引起煩惱與執著,我們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
思維樂乃屬無常,虛偽欺詐,不執著於它,樂念便會自然而退。
蓋心的本性不喜歡虛偽欺詐,如果不思維觀察,便易受騙,但若明白那是煩惱與痛苦的禍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會消退。
第三段:心觀念處
直接修行御心。
第九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心的現狀:眼前的心正處什麼情形?
喜或樂?貪或不貪?紛亂或靜定?污穢或清淨?我們都要完全觀透,是非善惡好壞完全知道。
第十階:
控制心使其生極喜,處在喜悅中。必須習到能控制自如,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全心都沈浸極喜的感覺中。
第十一階:
控制心使靜定。心由極細(喜)轉為靜定,不在喜悅了。必須學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第十二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解放心脫離染著。即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
第四段:法觀念處
乃觀察法的演變。
第十三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諸行(第一階到第十二階)無常,直至適澈了悟為止。
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一階,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
第十四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顯明的觀見貪欲消退,觀見脫離貪著。
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
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欲念。
第十五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欲妄(煩惱與痛苦)盡滅。
第十六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捨棄的情形。
合共四段,稱為「四念處」。
如果「四念處」修持圓滿,便能得滅苦之果,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
所以修持十六階出入息觀,等於修持「四念處」與「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中性)一樣,結果都能得到一切智與解脫。
最簡單的修法:
同樣以呼吸為基本,
第一階:修心達到平定,用什麼方法都可以。
第二階:一直觀無常。
第三階:得離貪與熄滅等果道。
如果有時間與耐力,便修十六階的一種。
如果沒時間耐力,便只修三階的簡法。
在不然連三階簡法也不能修,那只有修「覺知」兩字,
時刻提醒警覺,在想、言、行之前必須先揭起知覺,
比如要生氣時,要打人時,覺知在身便可平氣。
有完全的知覺便不會衝動與疏忽。
--- 佛使比丘
**************************************
一位將生命獻給佛陀的比丘──佛使尊者(Ajahn Buddhadasa)
●出生與求學
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佛使尊者誕生於泰國南部素叻他尼府(Surat Thani Province)猜耶縣(Chaiya)本里安鎮( Pumriang District),祖父是自福建移民泰國的華人,父親經商,母親是泰國人,他是家中長子,另有一位弟弟。
二十歲時入寺出家,法號「因陀般佑」(Indapanyo),意思是「大智慧」(Great wisdom)。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二年在曼谷求學,後來發願生活在大自然中,以探討佛法。
在一次給弟弟法使居士的信上說:「曼谷是一個找不到清淨的地方」,
「我希望找一個遠離外在與內在干擾的地方,以便細察和研究曾學習過的佛法,....
從今以後,我不但不隨世俗浮沉,更要遠離世俗的方法,跟隨聖人的足跡。」
於是他離開曼谷回到家鄉猜耶縣,在弟弟及其他道友的支持下,於森林中成立禪坐中心,即今「解脫自在園」( Suan Mokkh)的前身。
●誓為「佛使」
不久,泰國民主革命成功,推翻君主集權制度,實施民主立憲,
他一方面有感於泰國佛教泥古不化,部分僧侶鑽營名利不事修行,一方面接受現代思潮,強調思辨理性,
他曾評論說:「我們要把這次革命事件,當成轉向新時代的前兆,我們必須盡一切力量糾正和改進各種事情。」
於是在佛前自誓:「我誓以今生此身獻給佛陀。我是佛陀的侍者,佛陀是我的主人。因此,我更名為『佛使』( Buddhadasa )。」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他獨自在森林中精進禪修,一九三五年才有其他僧人前來共住,一九四三年,解脫自在園移至現址。
其弟法使居士於猜耶縣成立「法施社」(Dhammadana Group),開始發行雜誌,並開辦圖書館和印刷廠。
解脫自在園成立的初期,住在附近的居民並不瞭解尊者,小孩們更以為他有精神病而獨自看管一座無人的寺院。
另外,也有許多人懷疑解脫自在園創立的目的,甚至毀謗尊者正以宗教為幌子,暗中進行謀利的事,這樣的誤解大約持續了十年之久。
後來,透過尊者不斷地努力,他所提倡的改革運動,逐漸受到全國性的肯定,
保守派僧侶雖有人仍視其為異端,但他終能影響年輕的一代用心反省,引導泰國僧侶致力於智慧的開發。
●大自然的智慧
尊者自一九三二年成立解脫自在園開始,至一九九三年圓寂為止,大半生都在森林中度過,
他認為修法必須選擇自然的環境,因為森林是心靈全新感受的泉源。
例如與一隻公水獺不期而遇,他依照佛陀的教誨思惟,使自己不致在驚嚇中逃走或退縮,而能繼續保持冷靜;
在寂靜的深夜裡獨處,更使他一再觀察恐懼如何生起,終於能克服恐懼的幻覺,內心生起智慧而能不憂不懼;
於空曠的地方獨自結跏趺坐,即使只有一件衣服的保護,他也能集中精神自我訓練。
他堅信這種培養定和慧的方法,是在人煙稠密的地方無法做到的,只要隨時保持清明的心智,不論閱藏或修行都能事半功倍。
於大自然中,他觀察到萬事萬物本來如是,一切都只是緣起,包括生、老、病、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只是「自然」,只是「法」,他最常講的一句話是:「如是!如是!」
晚年生病時,他對來為他治病的醫生說:「自然本身就會治療它自己,『法』會使它的病痊癒,
醫生的角色是當病人體力不支時,幫忙維持體力,而其他就得託付自然了,
如此我們將對自己所遭受到的一切感到滿足,而不再多求。」
也對要送他就醫的弟子說:「佛弟子不該背著色身逃離死亡。」
他以身教教導弟子要保持正念,準備死亡。
他對自然的體悟,充分表現在對自己生命的態度上。
●關懷人類生命的安頓
尊者終其一生殫精竭慮要建立和詮釋原始佛教的純正要義。
他精研巴利三藏(尤其是經藏),再根據教法修行,然後把所證得的滅苦方法開示給眾生,
他的目標是要為目前及未來的研究與修行,制訂一套完整的參考體系。
他的方法,總是那麼合乎科學、直截了當、實際可行。
雖然他只受過十年的正式教育和初級的巴利文教育,卻榮獲泰國各大學頒贈六個榮譽博士學位。
他的著作和演講紀錄,擺滿了泰國國立圖書館的一個房間,影響著所有認真修行的泰國佛教徒。
泰國社會中的進步派,尤其是年輕人,深深受到他的教法和大公無私的典範所啟發。
自從一九六0年代以來,教育、社會福利和農村發展等各界的推動者和思想家,都在接受著他的教法和開示。
就如在一九六六年,泰國政府濫用權力,實行專制,甚至派兵鎮壓遊行示威的大學生,
尊者見到這種情況,認為在位者沉溺於追逐名利、權力,社會上倫理道德意識模糊,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教育界只教導追求物質欲望,而忽略心靈的提昇,於是每週於電台廣播弘法,演講「斷尾狗的教育」,以斷了尾巴的狗走路就會不平衡為比喻,強調教育的重要與影響性,喚醒大眾重新思考教育的問題,以求根本解決之道。
尊者一生堅持著三個心願:
一、教導人類破除自私;
二、希望每個宗教都能互相瞭解;
三、希望每個宗教徒都能進入其信仰的核心。
自從成立解脫自在園以來,他研究了佛教的一切法門,並涉獵其他宗教,這種興趣著重在實務上的體驗,而非學術上的研究。
他從不站在佛教的立場抨擊別的宗教,反而強調各個宗教的信仰者要思惟該宗教的精髓,將該宗教的真正精神活出來。
因為他認為每個宗教的產生都是要解決人類的痛苦,若人能進入該宗教的核心,人自然就能解決他自己的痛苦。
另外,他也認為世界上有些戰爭是由宗教引起的,根源在各宗教間彼此並不瞭解。
所以他有意整合一切具有宗教情操的人們,共同奮鬥摧毀私心,以挽救全人類。
這種開闊的胸襟,為他嬴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學生的敬仰,包括基督教、回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各教教徒。
●仍在進行的計劃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尊者因腦溢血而昏迷,身體情況由此轉壞,於七月八日圓寂,九月二十九日荼毗,享年八十七歲。
臨終前他留下遺書:「我要依循聖戒來處理我的身體。」
在他生病之前,最常開示的主題就是「涅槃」,
他宣說涅槃是貪、瞋、癡的止息,也是人人所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他如此解釋涅槃:不再有「我」、「我所有」的執著,不增不減,心寂靜安樂。
他生前傾全力推動的最後一個計畫是──建立「國際佛法修習中心」,目前工作目標有三項:
一、開授課程,讓外國和泰國的朋友認識佛法中所解釋的自然真理,引導他們修行佛法。
二、召集泰國(將來推廣到全世界)各宗教代表會議,促進彼此的瞭解,共同推動世界和平。
三、邀請世界各地佛教徒集會討論,擬出「佛教的中心要旨」。
尊者的身體已隨自然法則離開這個世間,但是他的智慧將永遠引導著有心學佛的人邁向解脫的道路。
香光書鄉編譯組整理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