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
──『Light on the Path』 by Mabel Collins
那看起來很荒謬、矛盾、不合邏輯: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
慾望基本上是為了不在你裡面的東西。
慾望是指慾求某種不在你裡面的東西。
如果它已經在你裡面了,那還有必要去慾求它嗎?
我們從來不慾求我們自己本來的樣子。
我們總是慾求別的東西。
沒有人會慾求他自己;沒有必要。
你已經是那樣了;你沒有錯過任何事情。
你慾求的是你錯過的事情。
這句經文說:「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是有許多原因的。
第一,如果你慾求某種不在你裡面的東西,你也許會得到它,但是它將永遠不會變成你的。
它無法變成你的。
事實上,你永遠無法變成它的主人;你只會變成一個奴隸而已。
佔有者總是被他的佔有物所佔據。
佔有物的數量越多,就會創造出越大的奴役。
你被你的佔有物所佔據,而你慾求著想要變成主人。
折挫會出現,因為你的整個希望都受到了折挫。
你到了一個點,在那裡你想要的東西都存在,不論你慾求什麼都已經發生了,但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個奴隸。
現在王國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座監獄,而不論你擁有什麼、或者以為你擁有什麼,都不是真正被擁有的東西,
因為它可以在任何時刻被帶走。
即使沒有人會帶走它們,死亡也註定會帶走它們。
在宗教術語當中,可以被死亡帶走的東西並不屬於你。
死亡就是衡量的標準。要判斷你是否真的擁有某件東西的衡量標準只有一個。
用死亡來判斷,然後看看你是否在死後還擁有它。
如果死亡會帶走它,那麼你就從來沒有擁有過它。
它只是一個幻象。
有什麼東西是死亡無法從你身上帶走的嗎?
如果沒有這種東西,那宗教就沒有意義了。
但是的確有某種東西是死亡無法支配而且是隱藏在你身上的。
你已經擁有它了。
它是你最內在的本性。
它已經和你在一起了;你出生就帶著它。或者說你就是它、而不要說你擁有它比較好。
如果你擁有它,它就可以被帶走。
你就是它,它就是你的本質。
它就是你的基礎;它就是你的存在。
那就是所謂的阿特曼(atman)。
阿特曼是指你已經有的東西。
沒有人可以將它從你身上帶走;甚至連死亡也無法摧毀它。
這句經文說「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
要慾求阿特曼、慾求你最內在的自己、慾求你已經擁有的中心,但是你卻已經完全忘記了。
為什麼人會遺忘?
那是一種需要。
為了生存,注意力必須被集中於外在的世界。
為了生存、為了存在、為了停留在生命中,你必須持續的注意各種事物:食物、住所。
身體需要被注意。它會生病,它有受苦的傾向。
身體持續的為生存而奮鬥,因為對身體而言是有死亡的。
身體不斷的與死亡抗爭,所以它必須受到持續的關注。
身體總是在一種緊急狀態中,因為死亡在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
你必須持續的察覺並且持續的意識到這種與死亡的戰鬥,所以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會往外移。
沒有能量被留給內在。
這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條件。
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忘記我們裡面有一個不死的、永恆的、絕對喜樂的中心的原因。
痛苦會吸引注意;受苦會吸引注意。
如果你頭痛,你的注意力會移到頭部;你會察覺到你有一個頭。
如果頭不痛了,你就會忘記你的頭部。
你會變成無頭的,就好像你沒有頭部一樣。
身體只有在生病時才會被感覺到。
如果你的身體是完全健康的,那你就不會感覺到它。
你會變成無重量的。
事實上,你會變成沒有身體的。
這就是真正健康的唯一衡量標準:身體完全不被感覺到。
當身體被感覺到時,那表示還有某種疾病、某種騷擾。
你的注意力被呼喚了。
有太多的問題來自於外界,以致於你的注意力持續的被外界佔據。
那就是你忘了就在你存在的中心有某種不死的、神性的、喜樂的東西存在的原因。
這段經文說:「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
「……因為在你裡面是世界之光,是唯一可以照在道上的光。
如果你無法在你裡面接收到它,那麼到別的地方尋找它也是沒有用的。」
下一句經文:「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
要一直去慾求不可能的東西,因為只有經由那種慾求你才會成長。
什麼是不可能的東西呢?
攀登艾佛勒斯峰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登陸月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這兩件事都是可能的。
有人到過艾佛勒斯峰。
甚至就算沒有人到過那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很困難,但並不是不可能的。
人類有到達那裡的能力。
我們有到達月球的能力,而很快的人類將也會到達其他的星球。
那並不是不可能的,那只會是困難的。
有一天它會變成可能的。
只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是超越你的事情,而那就是你最內在的自己。
為什麼?
我說到達月亮並沒有那麼困難,即使月亮是那麼的遙遠,
而我說到達你最內在的自己是更不可能的,即使它只是在你裡面而已。
為什麼要到達那裡有那麼困難?
因為它是在你裡面,而那就是原因所在。
你只知道如何到達外面的東西。
你的手可以向外面的東西伸去,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東西。
你的感官對外界敞開;你沒有可以幫你向內看的感官。
你的頭腦是往外移的;它無法往內移。
那就是頭腦必須被拋棄的原因。
只有那樣你才可以進入靜心。
頭腦基本上是一種向外的移動。
你可以非常輕易的觀察這種現象。
當你思考時,你正在思考你外在的東西。
不論你想什麼那個東西總是在你外面。
你曾經想過任何內在的東西嗎?
沒有必要去想內在的東西,因為你可以經驗它。
沒有必要去想它;思想是一種代替品。
你可以了解在你裡面的東西。
它就在角落邊。
你只要轉一下頭,你只要改變方向。
只要從外面轉到裡面,你就可以經驗到它。
為什麼還要去想它呢?
但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甚至會去思考內在的事情。
我們會思考阿特曼是什麼。
我們會思考:「自己是什麼?」我們創造了哲學與系統。
我們一直在創造理論,說自己是指「這個」,它的定義是「這個」,然後沒有人會試著去感覺它。
它是如此的靠近你,為什麼還需要理論呢?
對於遠方的東西是需要理論的,因為你無法現在就達到它。
你必須創造一座橋樑。
要登陸月球需要理論,但是到達內在的中心就不需要理論了,因為之間並沒有間隔。
沒有東西可以讓我們創造橋樑;你已經在那裡了。
只需要一種態度上的改變,然後你就可以了解它了。
沒有理論化與哲學化的必要。
但是我們一直在創造哲學。我們已經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哲學,
而哲學家一直把他們的生命浪費在他們內在已經擁有的東西之上。
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刻往內跳!
但是那是超越的。
是超越感官的,因為感官無法對它敞開;感官往相反的方向敞開。
而且是超越頭腦的,因為頭腦無法把你帶到那裡;頭腦總是會把你帶到別的地方。
頭腦是一種世俗的工具;它是一種向外移的、離開你的裝置。
它是為了那種功能而設計的。
那就是為什麼人們那麼強調在三摩地當中是沒有頭腦的。
三摩地是沒有頭腦的狀態;頭腦停止了。
在我們所做的靜心技巧中,所有的努力就是:
如何停止成為頭腦、如何拋棄頭腦、如何拋棄思想、如何達到思想不存在的那一刻,
在那裡只有注意、只有覺知存在。
「沒有思想」是指天空中沒有雲;只有天空而已。
「沒有思想」是指頭腦中沒有雲,只有意識。
在那種意識中,你就是處在內在之中。
當你在頭腦之中,你就是在外面;當你在「沒有頭腦」之中,你就是在裡面。
這整個旅程就是把你從頭腦運送到「沒有頭腦」的地方。
如果你可以在頭腦前面加上「沒有」,你就到達了。
那就是它被稱為超越的原因。
「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
超越你的感官、超越你的頭腦、超越你的自我。
「你」不會在那裡。
你的最內在中心不是你;你只是外圍。
外圍無法在中間。
當你朝中心移動時你就離開了外圍。
外圍無法存在於中心。
外圍屬於中心,但是它存在於中心之外,只是圍繞著中心而已。
當你了解到你自己只是一個外圍:你的名字、你的身分、你的形象。
你是一個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徒;你是一個黑人或白人;你是這個和那個。
你的國家、種族、文化,這些都只是外圍;都只是在外圍的制約而已。
世俗無法進入你的中心。
它只能培養外圍;它只能觸摸你的邊界。
只有你的邊界才能夠是印度教徒、基督徒、耆那教徒。
「你」不是;你也無法是。
只有你的邊界會屬於印度、巴基斯坦或美國。
你無法屬於任何國家、任何種族。
你屬於存在本身。
所有的區別在中心都是假的,但是在外圍它卻是有意義的。
不論你知道的自己是什麼,那都是你的「自我」。
「自我」只是一個方便的字眼。
你的整個外圍就是「你」。
但是這個「你」在開始往內移的時候會被拋棄。
這個「你」會漸漸的被拋棄;這個「你」會消失;這個「你」會蒸發。
然後你成為真正的自己的一刻會來到;你舊有的自己不再存在了。
那就是經文說:「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的原因。
它超越了你;因為當你達到它的時候,你就失去了你自己。
「只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
什麼是得不到的東西?
看看四周,每一件東西都是可以得到的。
你也許還沒得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得到的。
如果你夠努力你就可以得到它。
它的潛在狀況就是它是可以被得到的。
亞歷山大創造了一個大帝國。
你也許還沒有創造出一個帝國,但是亞歷山大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
那並非不可能的事;那只是還沒被得到。
你也許還沒有賺到像洛克菲勒一樣多的錢,但是洛克菲勒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
那是合乎人性的:那是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
你也許是一個失敗的人,你也許無法得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得到的。
你的失敗是你自己的失敗,但是就潛在性來說你還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這些東西你無法說它是得不到的。
那麼什麼是得不到的東西呢?
什麼是無法被得到的東西呢?
如果那是它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要去慾求它呢?
如果它無法被得到,那麼這種慾望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要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呢?
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呢?
它的意義非常深奧、非常奧妙。
它的意義就是你的最內在的自己是得不到的,因為它已經被得到了。
你無法得到它,因為你就是它。
你無法將它變成一種成就。
它不是某種必須被得到的東西。
它已經存在了,你從來不曾離開它。
你從來不曾失去過它;它是你的自然本性。它就是你,是你最內在的存在。
你無法得到它;你只能發現它。
你無法得到它;你只能揭發它、你只能認出它。
不可能去發明它;它已經存在了。
它不是要被賺取的;它已經在那裡了。
你只是必須對它覺知。
你必須把你的覺知專注在它上面,然後突然間那個從來不曾失去的東西就被找到了。
當佛陀成道的時候有人問他:「你得到了什麼?」
佛陀說:「什麼也沒有,因為不論我得到了什麼,現在我知道它總是在那裡。
我從來沒有失去過它。我只是發現了它。我了解到了某種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我裡面的寶藏。」
「只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
「……它是得不到的,因為它永遠都是向後退的。
你會進入光亮之中,但是你永遠不會觸摸到火焰。」
以另一種感覺來說它也是得不到的。
你永遠無法說:「我得到了它。」
因為是誰會說我得到了它呢?
那個可以宣稱的「我」已經不在了。
那個自我、外圍已經不在了。
在得到、發現在過程中,它必須被失去。
自我必須被拋棄、遺棄。
你只能在你變成無自我的時候達到。
你無法帶著自我而達到,因為自我本身就是障礙。
所以是誰在那裡、又有誰會宣稱呢?
優婆尼沙經上面說如果有人宣稱他已經達到了,你就會很清楚他還沒有達到,
因為那個宣稱本身就是自我主義的。
如果有人說:「我已經了解了神。」你就會清楚的了解他還不了解神;
因為一旦神被了解了,誰還會在那裡宣稱呢?
了解者已經在了解的現象當中喪失了。
了解只發生在了解者不存在的時候。
當了解者不在,了解就發生了,所以誰會去宣稱呢?
從前有一位禪師,名叫南音。
有人問他:「你已經了解了真理嗎?」
他笑了,但是他保持靜默。
這個人說:「我無法理解你神秘的笑聲。我也無法理解你神秘的靜默。
請使用文字,告訴我。請好心一點。告訴我是或不是。你已經了解了真理、神性嗎?」
南音說:「你讓我很為難。如果我說是,經典會說:一個說『我已經了解了。』的人是不了解的。
所以如果我說是,那表示不。而如果我說不,那將是不真實的。所以我要怎麼做呢?
別逼我使用文字。我會再笑一次並且保持靜默。
如果你可以理解,那就沒問題。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也沒問題。但是我不會使用文字。
不要逼我,因為如果我說是那表示我還不了解,而如果我說不那將是不真實的。」
你會達到的,但是要在你的純淨當中達到。
在那種純淨當中,你的自我將不會存在。
自我是你裡面的不純淨的、外來的成分,只是你四周聚集的灰塵。
那不是你。變得赤裸裸的,你就會達到。
你的自我就像你的衣服一樣。
它將不會在那裡。
--- 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