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強調要成熟一點;另外一天,你又說︰“就當個小孩子”。
如果我採取成熟的態度,我覺得我內在的小孩子就被壓抑,沒辦法表現出來;
而如果我讓我的內在小孩跳舞唱歌,我又會出現幼稚的態度。
那該怎麼辦呢?
做一個成熟的人,並不代表就要採取成熟的態度:
其實,「採取成熟的態度」會是變成熟最大的障礙之一。
「採取」帶有強迫的意味,
表示那是件培養、鍛練出來的事,而不是出自於你本身。
那是一張面具,一張上了彩的面孔,而不是你真實的本質,
大家都是那樣,所以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只是看起來成熟而已——
其實才不,骨子裏他們根本不成熟——
他們攜帶著從別人身上學來的態度,但內在深處裏,他們依舊是幼稚,
他們的成熟只有表面上薄薄的那麼一層,或甚至連那樣都不到。
只要稍稍試探一下任何人,你就會看到幼稚的部分顯露出來,
不只是對普通人——去試探你的聖者,你會看出他的不成熟,
或去試探你心目中的政治人物、你的領袖,
只要去看看各國隨便一個國會裏的人,你就會發現一堆這麼不成熟、幼稚的人聚在一起。
人們一直都在自欺欺人,當你「採取」什麼的時候,那便是假的,
我從來沒有告訴你去採取任何事情,
我告訴你去「成為」!
「採取」是「成為」的阻擾,
唯一「成為」的方式是從最初的地方開始,
由於你的父母在你童年時期並沒有允許你成為你自已,於是你就此卡在某個地方。
所謂的一般人,他們的心理年齡不超過十到十三歲,連十四歲都不到!
你或許七十歲八十歲了,但是你的心理年齡只維持在你性徵成熟前的階段。
當一個人在他十三、十四歲左右的年紀性徵成熟時,他就永遠被封死了,
他就只是越來越虛假,他的人生變成必須用某個謊言來圓另一個謊言,
就這樣無窮無盡下去,你不過成了一堆垃圾——那就是你的人格。
人格必須被丟掉,唯有如此主體性才會浮現,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人格是一個展示箱,僅供展覽使用,它並不真實。
主體性才是你的真實面目,那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的,
任別人在你身上愛挖掘多深都可以,他會發現你怎麼樣都是同一個味道。
據說佛陀曾經講過:
「你可以從四面八方來品嘗我,你會發現我都是一樣的味道,
這就像你從任何地方嘗到的海水都是鹹的一樣。」
主體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人格卻是分裂的:
中心是一回事,周圍又是另一回事,兩者從未交會。
不僅如此,它們不但是不同的,還正好截然相反,它們永遠處於對立的狀況。
所以你首是要瞭解的一件事是,永遠不要去採取一種成熟的態度,
要不然就是成熟,要不然就是不成熟。
如果你是不成熟的,那就成為不成熟的——透過成為不成熟,你將能允許成長的發生。
所以就讓不成熟在那裏,不要假裝,要誠懇一點。
如果你很幼稚,那你就是很幼稚——那又怎樣?
就幼稚到底,接受它,跟隨它,別在你的本質中製造分裂,
否則你會創造出一個根本的精神錯亂,你就只是做你自已。
幼稚沒有什麼不對,因為你被教導說幼稚是不對的,於是你開始採取成熟的態度,
從小你就在嘗試要成熟一點,小孩子怎麼能夠是成熟的?
孩子到底是孩子,他必須是幼稚的。
然而幼稚並沒有被允許,於是小小的孩子也都懂得狡詐圓滑——他們開始裝模作樣,
謊言從他們人生最早的時期就出現,且不斷增長。
等到哪一天你開始追尋真理,你只能去經書裏頭找,
可惜真理並不在經書裏,真理在你的本質之中,那才是真正的經書,
吠檀經、可蘭經、聖經——它們都在你的意識裏!
你攜帶著的正是你所需要的一切,那是來自上天的禮物。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真理在他的存在中——生命就是真理,可是你卻開始學會謊言。
丟掉一切的謊言,勇敢一點;
當然你會有恐懼升起,因為當你丟掉人格的時候,你過去沒有被允許的幼稚就會浮出臺面,
你於是覺得害怕:「幹嘛!我現在才要幼稚嗎?
正當大家都認為我是個傑出的教授或醫生或工程師——
我擁有博士學位而我卻要變得幼稚可笑嗎?
恐懼出來了--——害怕別人的看法,害怕別人怎麼想。」
打從一開始,就是那同樣的恐懼毀了你,那是你的毒藥:
「我母親將會怎麼想?我父親將會怎麼想?人們將會怎麼想,還有師長、這個社會?」
小孩子已經懂得工於心計——他不會表露內心,他知道別人將不會要那個東西,
於是他會製造一個表像作為掩飾,這就是一種外交手腕,
這就是一種政治行為——這就是毒藥!
每個人都懂得這種政治手腕。
你微笑是因為你會有所得,你哭是因為你被期望要哭,
你說特定的話是因為這樣事情會比較容易。
你對你老婆說「我愛你」因為這樣她就會停止嘮叨;
你對你的老闆說:「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我的世界中只有你一個人,你是我的生命。」
那是因為他希望你這麼說,而非你真的覺得如此。
若是你的確這麼覺得,那就有美的成分在裏面,那是一朵真的玫瑰花;
如是你只是在假裝,取悅、支持他的男性自我,
因為你有需要必須透過他滿足,那就是朵人造的塑膠花。
你背負著這麼多不自然的東西,那就是問題所在,這世界不是問題。
那些所謂的宗教人士教你要棄俗,我卻告訴你這世界一點都不是問題所在,
要丟掉的其實是虛假——那才是問題的所在,
丟掉人為的東西——那才是問題的所在,
不必拋棄你的家庭,而是要拋棄你所創造出來的虛假的家庭。
做人要真實、要誠懇一點。
有時候,要真實與誠懇是很痛的,因為它不是廉價品。
而做一個不真實、不成懇的人是很廉價的,那是一個為了方便、舒服的詭計,
那是用來保護你自已的策略,就像一張盔甲,
但這麼一來,你就錯過了一直存在你靈魂裏的真理,
於是你永遠無法知道什麼是神,因為神就在你裏面,
先裏後外——因為那是最靠近你的,那是你的存在。
若是你錯過了神;你怎麼能在克裏希納、耶穌、佛陀之中看到神?
全都是騙人的,
若你不能在你自己身上看到神的話,你也就無法在耶穌身上看到神,
若你總是在身邊製造謊言,那你要怎麼在你自己身上看到神?
謊言已堆積得如此深厚,使你幾乎忘了回到存在本質的路,
你在層層謊言之中迷失了自己。
尼采曾說過,人沒有謊言會活不下去。
這句話用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身上是對的,為何人沒有謊言會活不下去?
因為謊言的作用就像是緩衝劑,它能夠吸收震驚。
謊言的功用有如潤滑劑,好讓你不會經常和別人有擦撞,
你微笑,別人也微笑——這是一種潤滑劑,
你說不定心裏面氣得要命,可是你照樣對你老婆說「我愛你」,
因為要是你表現出你的憤怒,你就會為自已惹來麻煩。
別忘了,除非你懂得表現你的憤怒,否則你不會懂得如何表現你的愛。
一個沒辦法表達生氣的人也不能表達愛,
因為他是那樣地壓抑自已的憤怒,以致於失去了表達其他東西的能力。
所有的一切都集結在你的存在之中,它們並不是分開的。
在憤怒與愛之間,連一條縫隙都沒有,
它們混在一起、彼此互相交錯著,它們是同一股能量。
要是你壓抑憤怒,你同時得壓抑愛;
要是你釋放愛,你會驚訝地發現憤怒會隨之升上來。
要不就是壓抑全部,要不就是都抒發出來。
你必須瞭解你內在有機整體的數學原則,
你並不能選擇壓抑憤怒而同時又想表達愛;
若是你辦到了,你的愛也是假的,
因為那樣的愛沒有任何的熱度,沒有溫暖力品質,
那樣的愛只是矯揉造作的一個半冷不熱的狀況,
你永遠會害怕進入更深層的愛當中。
人們的愛是裝出來的,因為他們被期待要去愛。
他們愛他們的小孩,他們愛配偶、朋友,因為他們被指望做一些特定的事,
他們去履行這些事的樣子就好象那是他們的義務,
而事實上他們一點都不高興那麼做。
你回到來見到你的孩子時拍拍他的頭,只是因為事情應該是那樣,
但你並沒有喜悅的感覺——那個動作是冰冷單調的,你的孩子將不會原諒你,
因為那落在他頭上的冰冷動作是醜陋的,他覺得尷尬而你也覺得尷尬。
你和你的女朋友做愛,卻未曾進入得很深入。
做愛可以帶你到很遠的地方,帶你到最終的喜樂,你可以消融在其中,
但由於你從沒有允許自已發脾氣,你的憤怒從沒被處理過,
你又如何能允許自已消融在愛在面呢?
曾經發生過許多次這種事——聽到你都會恨震驚——
一個男人殺了他的愛人,因為當他允許他的愛出來時,憤怒也隨即出來了。
這是為人所知的事實,但他並不是真正的殺人犯,是社會應該負這個責任,
這個人只是太有膽量,他進入愛進入得太深。
當你進入得深的時候,你會變得很狂野,
因為你有修養的那一部分只是在表面,
於是當憤怒、所有深藏在你裏面的東西都跑出來時,你幾乎就等於是瘋了。
為了避免那樣的瘋狂,你只好以一種很膚淺的方式在做愛,
使性愛從來都不是個偉大的發生,
人們說得沒錯,那就像是打了個噴嚏:
它釋放了緊張,舒緩逐漸壓得你喘不過氣來的能量。
不,這不是愛的真實面貌,愛必須是令你銷魂的,而不是打個噴嚏就沒了,
那不是一個舒解,而是一種瞭解與解放,
除非你領悟到愛是解放、是狂喜、是三摩地,否則你就是還不懂愛。
而唯有當你不作假、當你對凡事都秉持誠懇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
當你能允許憤怒,當你能允許歡笑,當你能允許眼淚,
當你能允許一切時,愛就發生了。
如果你從來都沒有阻擋自已的那股力量,
你都不去壓抑、控制任何事情——
如果你一直過的都是沒有用「控制」的生活。
記清楚,沒有用控制的意思不是說放蕩,
沒有用控制的生命可以是很有紀律的,
只不過這個紀律不是來自外在的加諸,那不是個被採納進來的態度。
紀律是出於你內在的經驗,
出於你跟自已內在一切可能的相逢,
出於經驗過事情所有的面向,
出於你探索過所有的層次:
紀律的發生是由於你領悟到一些事。
你生氣過,而你明白了在生氣裏頭有什麼——
在那個明白中產主了紀律,
它不是控制,控制是醜陋的,紀律是美麗的。
紀律(discipline)的意思是學習的能力,
所以才會有另一個字「弟子」(disciple),
其意思並不是控制,而是一種學習事情的能力。
一個有紀律的人會不斷地在生命經驗當中學習,
無所畏懼地進入所有的事情——
他冒險犯難、追尋探索,隨時準備好要進入未知的黑夜;
他不會抓住自已已經知道的東西,也不怕犯任何的錯,
他隨時都準備好掉入陰溝裏,他隨時都有被人們嘲笑的心理準備。
要有足夠的膽量被當成傻子,
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去生活、去愛,
唯有如此瞭解才能發生,
唯有如此你才能做你自己。
成熟隨著越來越深刻的生命經驗而來,
如果你逃避生命,你終其一生會只是個幼稚的人。
還有一件事:當我說當個小孩時,我不是要你表現得幼稚。
小孩必須是幼稚的,不然他就錯過了童年時期許多的經驗:
但話說回來,不管你的年紀大小,
當你是幼稚的時候,就表示你還沒長大。
當一個小孩子是截然不同的一回事,
這話是什麼意思?
首先,小孩子永遠是全然的,
不管他正在做的是什麼,他都是完全地沉浸於其中,他不會三心二意。
若是他在沙灘上撿拾貝殼,那麼他的意識裏就沒有其他的事情,
他所關注的就只有貝殼和沙灘,他浸淫在裏面,完整地消失在裏面。
那種全然就是當個小孩的基本特質,
那是全神貫注,那是強烈的投入,那是傾全心全意的。
第二,小孩子是天真無邪的,
他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基於一個不知道的狀態,
他不會以知識來行動,因為他沒有知識。
你都是用知識在做事,知識代表的是過去,
代表的是老舊的、是人家所說過的,知識代表的是你所堆砌的。
而所有新的狀況都是沒發生過的,
沒有什麼知識能夠適用在這些新的狀況之中,
我所談的不是工程學或是科技——
在那些領域裏,過去的東西可以適用,因為機器就是機器。
可是,當你置身在人性的氛圍中,
你與活生生的人在溝通時,沒有一個狀況會是重複的,
每一次的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你想在那樣的情境下做出正確的事,你得像個小孩般,在不知道的狀態來行動。
不要用你的知識,忘掉你的知識,以新的來回應新的,不要用舊的來回應新的。
假如你以舊的來回應新的,你將會錯失:
在你跟你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將不會有所銜接,
你會總是遲了一步,你會老是搭不上火車。
人們經常夢到火車,他們總是趕不上火車。
在夢裏,這個人匆匆忙忙地沖到火車站,等他趕到時火車已經開走了。
許多人經常做這種夢,這是最普遍的夢境之一,
為什麼地球上有這麼多人常常做這種夢?
因為他們錯失了生活,他們總是遲到,
他們努力試過了,但空隙還是在那裏,
他們和生活的連結不在,他們無法融入生活之中,
總有某個東西在中間作梗,而那是什麼?
作梗的是知識。
我教導你要無知——當我說像個小孩般的時候,意思是要你一直不斷地學習,
決不要變成飽學之士,知識是死板板的東西,而學習是一個活絡的過程,
學習的人必須謹記一件事,他不能從知識的觀點來運作。
你是否曾經觀察過,小孩子學東西很快。
假如他是住在一個說多種語言的環境,他就能學會講每種語言,
他會學母親所說的語言,他學父親所說的語言,還有鄰居所說的語言——
他可能輕而易舉地就學會說三、四、五種語言,一點問題都沒有。
一旦你已經會說一種語言,那要再學另一種語言就很難了,
因為這時你會從知識的觀點來運作。
有句話說得好,你無法教一隻老狗新的把戲,這話一點不假,
但是什麼讓一隻狗變老的?
這不是心理上的年紀,
因為蘇格拉底甚至到臨死前都還在學習,
佛陀會一直學習到最後片刻,
是什麼讓一隻狗變老的?
是知識讓一隻狗變老的。
佛陀一直都保持年輕,克裏希納也一直都保持年輕,
你找不到任何一座雕像是他們老的樣子,倒非他們都沒有變老!
克裏希納活到八十的歲數,可是他內在有個部分一直保持年輕,
像小孩般的,他總是以從不知道的狀態來回應事情。
所以,
第一,當我說像個小孩般的,我指的是要全然。
第二,是保持學習的心,從不知道當中行動,那就是天真無邪的意思:
從不知道當中行動即是天真無邪。
第三,也是最後一件事:小孩有著與生俱來的信任特質,不然他無法存活。
當一個孩子出生時,他信任母親,信任母奶會滋養他,信任一切都會沒問題,
他的信任是絕對的、沒有一絲絲的懷疑。
他不怕任何事情,他的信任是這麼深,反而讓母親會害怕,
因為小孩可以去跟一條蛇玩耍,他會將他的手伸到火裏面:
他的信任是這麼深——他不知道什麼叫做恐懼,他不知道要懷疑,
這是第三個特質。
如果你懂得信任是什麼,
如果你能再次學會踏上信任的道路,你才能知道神性,
你才能瞭解到真理是什麼,這點你必須明白。
科學所倚賴的是懷疑,所以整個教育才會變成用懷疑的教育。
科學靠的是懷疑,沒有懷疑科學不會進步:
宗教性靠的是信任,沒有信任的話,宗教性的體會不可能發生,
這兩者的方向剛好完全相反。
記住一件事,如果你用信任去做一件科學性的工作,你就錯過了重點,
你將不會有任何收穫,不會有任何新發現,因為這時要使用的方法是懷疑。
你必須一再一再地懷疑,你必須不斷地懷疑,
直到有一天你栽在一件不能夠再懷疑的事情上,
然後基於無法再做些什麼,你必須接受它。
但懷疑仍是那麼多,明天可能有新的事實出現,然後整個想法都要再放掉,
所以那只是暫時的……科學從未發現任何終極的真理,
只有暫時性的真理、大概的真理,只是暫時地接受這個真理,
因為誰知道——明天又會有新的研究發現新的事實、新的資料,
所以說科學的東西都是暫時性的假設。
牛頓所發現的已經被愛因斯坦推翻,
愛因斯坦所發現的將會被其他人推翻,
在科學的領域之中,信任是不需要的,懷疑才是方法,
唯有到了不可能再懷疑什麼的地步時,你才必須信任——
基於時間上的關係,現在你無計可施,那樣也是暫時的,
你能怎麼辦?更進一步的懷疑是不可能的了,
你已經上窮碧落下黃泉,所有的質疑都被解決了,於是出現了一個確定性。
宗教是截然不同的層面,正如同科學的方法是懷疑,宗教的方法是信任,
信任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們與存在並不是分開的,我們是它的一部分,這裏是我們的家。
我們屬於它,它也屬於我們,我們並不是無家可歸的,
宇宙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可以當它的小孩,
就像小孩子信任當他有所需要的時候,母親就會來照顧他的需要一樣——
看他餓了,母親會來喂他,
當他覺得冷的時候,母親會來抱抱他,給他溫暖與關愛,
小孩子能夠信任。
當他有需求出現時,他所必須做的就只是叫和哭,
母親的注意力自然會落到他身上,這樣就行了。
宗教上說,這個宇宙是我們的父親與母親,
耶穌稱神「阿爸」(Abba),這比父親來得貼切。
父親是一個正式的說法,阿爸是非正式的,
假如你必須正確無誤地翻譯阿爸,它比較接近爹地(daddy)而不是父親,
只不過叫神爹地聽起來有點荒謬,教會將不允許你這麼稱呼他,
他們會說這是不對的,但耶穌以前都叫他阿爸,那就是爹地。
其實,祈禱不用太正式。
「天父」聽起來好遙遠,難怪當我們叫神為天父時,我們把他抬到遙遠的天堂去,
爹地感覺比較親近——你可以觸摸得到,他幾乎就是個真人,你可以對他說話。
對一個高高坐在天堂那端的天父,你可以聲嘶力竭地呼喊他,
可是你們無法信任自已能碰觸得到它。
「宗教」代表的是以一種小孩般的眼光來看待存在:
這世界變成爸爸或媽媽,你不去違背自然,不與自然抗爭,
沒有對立,而是深深地配合存在,去抗爭看起來會是愚蠢又荒謬的。
在宗教的經驗上,懷疑發揮不了作用,
如同信任在科學的探討上是沒有半點用處一樣。
科學指的是探索外在,宗教指的是探索內在:
科學是萬物的宗教,宗教是存在的科學。
就好像你不能用耳朵來看一朵花一樣——
不管你的耳朵有多靈敏,不論你的耳朵多富有音樂性,你無法用耳朵看花,
耳朵只能用來抓住聲音,它有它的局限,
如是你想要看到顏色、光線、樣式,你必須用眼睛來看。
眼睛是這麼的美,但它也有它的限制——你無法透過眼睛聽音樂,
就算是最偉大的音樂也無法通過你的眼睛,
眼睛是聾的,你得用耳朵來聆聽。
懷疑是進入事物的大門,
信任是進入本質的大門,
唯有經由信任,你才能知曉神性。
記得,你有兩種可能會掉入謬誤之中。
所謂的宗教人士、教會裏的人老是在與科學對抗,那是愚蠢的舉動,
因為他們要科學倚賴信任。
現在,科學正展開報復——科學要宗教也倚賴懷疑與邏輯,
人類之愚蠢,愚蠢到老是在犯同樣的錯誤,
中古世紀的教會很愚蠢,現在,那些自命為科學家的人又做了相同的蠢事。
一個已經瞭解的人會說,懷疑有它自成的一個世界,
你可以將它當成一個方法,只不過它有它的局限,
不必將信任用在對事物上面,
也不必將懷疑用在對內在世界上面,
要不然你將會是一團混亂。
如果從前的科學所使用的方法是信任的話,那科學大慨也就不會問世了,
正因如此,東方的科學才仍然停留在很原始的階段。
我曾遇過一位印度的科學家,即使他已經受過西式教育,說不定他已經得過什麼獎,
或者就算他是諾貝爾獎的桂冠得主,他內在深處的某個地方仍是不科學、仍是迷信的,
他不斷地嘗試某些方式,不管他懂不懂,他有沒有意識到——
他硬將信任用在外在的世界裏。
而來自西方很虔誠的宗教人士,則是仍保持著某些懷疑在他們裏面,
西方已經探索了懷疑的各個角落,而東方則探索了信任的各個角落。
你必須使用這兩者,我會說能夠運用這兩者的人才是真正懂的人。
當他在實驗室在工作,他用的是懷疑與邏輯;
當他在殿堂裏祈禱、冥想時,他用的是信任。
他是不受拘束的——他既不被信任綁住,也不坡懷疑綁住。
別被你的耳朵或你的眼晴給綁住,否則你會總是一無所獲,你擁有兩者!
所以,當你想看時你用眼晴,當你想聽時合上眼睛,
人們會在聽音樂時閉起眼晴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你懂得如何聆賞音樂,你會閉著眼睛,因為眼睛在那時候派不上用場。
對懷疑與信任也是一樣,
信任是孩子的特質,
這三個特質——全然的特質,保持無知而不用知識的特質,以及信任的特質——
這就是我所指的意思。
孩子氣的幼稚是一種感情用事的情緒狀態,這不是你所需要的。
每個孩子都必須要被允許幼稚,
一如每個大人都需要被允許有大人的樣子,
但是大人也可以擁有當一個小孩的特質。
幼稚是不需要的,創傷是不需要的,感情用事是不需要的,
然而,成熟與小孩般的特質是可以搭配得很好的,
在這兩者間並無相左之處。
事實上,唯有當你像個孩子一樣時,你才能變成熟。
然而話說回來,如果你的幼稚都沒有被滿足過,
你這個部分需要被允許,就讓它出來,被滿足,
越早越好,不然它會一直抓著你不放。
讓它被抒發出來,這樣它才能結束。
當被允許時,它會出現一段時間,然後會走開,
留下你深深地覺得心滿意足。
最好現在就讓它出來,不要拖延,因為越拖會越難——
於是你會發現一個小孩般的特質跑出來了,幼稚會消失不見,
幼稚只是暫時在那裏,然後它將會離去,
你的小孩特質將會是新鮮又年輕的。
等這個小孩特質出現的時候,你才開始成長,然後你會成熟,
你無法用你帶著身上的那些諾言使自己成熟,
只有當你真誠、當你是真實的時候,你才能夠成熟。
--- Osho